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14日,济宁市群众文化艺术馆,40多位非遗传承人向市民们展示传统手工技艺。当日,济宁市文广新局还表彰多年来致力于非遗项目传承的传承人,授予他们为“模范传承人”称号。
当日上午9点,2014年“文化遗产日”颁奖授牌活动正式开始。今年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与城镇化通行”,口号为“非遗传承,人人参与”。作为一个非遗项目众多的文化大市,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济宁市决定评选济宁市2013年度十大模范传承人和济宁市优秀非遗博物馆、传习所。
作为首次评选该类奖项,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调传承人杜雪亭、嘉祥石雕传承人梁秉公、孔府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彭文瑜,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山东渔鼓传承人刘炳金、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等10人获得了年度十大模范传承人称号。
对于能够获得该称号,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杜雪亭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济宁市的诸多非遗项目也获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现在四平调在咱们济宁还有两位省级传承人,这无疑壮大了保护、传承四平调的队伍,也让我们这些老一辈人们看到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的希望。”
与此同时,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民俗馆、泗水县民俗博物馆、汶上县中都民俗馆等10所博物馆、传习所,也在本届遗产日上获得了优秀博物馆、传习所的称号。
相关链接
“非遗”项目高校受热捧
在本次颁奖仪式上,刚刚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面塑传承人李刚,也同时获得了模范传承人称号。
去年11月,他牵头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济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并在校园内发起了一场非遗热潮。
“现在非遗项目在学院里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选修课,不分专业都可以来学习、了解非遗项目。”李刚说,非遗展馆落户大学校园,本身就是济宁市在非遗保护方面的迈出的一大步,“高校学生们对非遗项目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8名客座教授几乎每堂课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同样的情况,董氏古兵器的传承人董现行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只有他一个人在厂房内锻造兵器,现在已经有四五个学徒跟着他学习,“这些孩子年龄都不大,但都对冷兵器很感兴趣。”董现行说,甚至山推集团的部分员工,每周都会到他的冷兵器传习所内,跟着他学习冷兵器知识。
不少传承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相比于现在流行的快时尚文化,传统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反倒在年轻人当中形成了一股新的吸引力,这其实也对我们开展传承工作,让好的传统文化能不断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济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说。
延伸阅读
虽是珍贵遗产,传承也需改变
相比过去,许多古老的非遗项目有望重新焕发生机,但一些非遗传承人也坦言,现在年轻人迫于生存的压力,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讲究慢工出细活的非遗项目,仍然在传承中急需谋求改变。
“现在年轻人缺乏耐性,吃苦精神也不够,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渴望今天一学,明天就出效果。”董现行称,过去他的学徒中也有这种情况。对于需要长时间锻造的冷兵器而言,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捶打、淬火等步骤,年轻人极少能耐得住性子。
同时,也有非遗传承人强调,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单面手”,也就是手艺很单一,只能单独完成其中某一个环节或部分,难成全面的人才而独当一面。
面对当下年轻人存在的通病,不少非遗传承人为了更接地气,更易于让年轻人接受,也在想尽办法作出调整。省级非遗项目山东渔鼓的传承人刘炳金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甄选一些有趣的儿歌,把他们改编成山东渔鼓,“这样更容易在校园里让孩子们所接受,然后慢慢从地中发掘出有这方面天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