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后,周冉才知道,自己当初通过翻译在当地租下的房子,每月租金还含有翻译的回扣,“房租每月700,翻译会得200。”
陈平的老板在河内的投资,“快的话,半年可以收回成本。”至于外界抨击的当地政府的廉洁程度,他说,只要经常花点小钱、打点与自己有关的部门就行。
在越南经商的武建源可能刚刚参透其中的奥妙:他在越南有很多烂账难以收回,其原因是“当地人信誉度不高,时间观念也差”。
加之南海问题,武建源对本刊记者说,自己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最近卖出的机器,都没敢上门去安装。
在越南中国商会的视野中,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的确需要重视。2014年4月的一份商会公开倡议书中提到,中国商人要“重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与国内相关倡议不同的是,该倡议书将在越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提升到了“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层次”,希望使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中国工程的建造质量“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质量水平”。
没想到的是,风暴快速到来,顷刻间,上述种种问题似乎变得无足轻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收到顾朝庆的短信时,正值他乘坐飞机匆匆赶回中国的当天深夜。
他说,系列打砸抢事件发生后,越南中国商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与越方沟通—“表达我们中资企业的心声”。
其实一直以来,在越中国商会通过多种形式向越方释放善意—在公开信息中可以检索到,为体现在越南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回报越南社会的责任,越南中国商会于2014年3月组织了针对河江省渭川县的助学帮困慈善活动。
可这样的善意,换来的是遗憾。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周冉的观察中,越南当地的普通民众对一些事情并不是很了解。5月发生的系列打砸事件,参与者“其实不是普通的越南人,而是有人组织煽动,当地政府默许”。周冉的几个中国朋友,是在越南人的帮助下跑出来的。
越南驻华大使馆的公开资料中提到,该国历史上一直在“抗击北方侵略者”。
在官方不断大打悲情牌、民族牌的前提下,越南文化的断裂成为两国交往的隐形伤痕—樊越说,当年越南从法文直接过渡到越文,时间很短,但是该国所有的历史都是中文书写的,“现在的年轻人与历史割裂,若要学习历史,必须先学习中文,再翻译成越文。”
文化断裂之下,一些民众的情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点燃。
此外,越南历史上的南北分裂,造成两地人对中国的认知大不相同—樊越的了解是,此次排华骚乱集中在南部,北部地区相对较轻。
“近些年,越南经济不景气,正值换届关口的当局为迎合一些人的情绪,转移国内矛盾。”樊越觉得,不能完全排除当局坐视甚至授意过激行为。
“过激行为”对越南投资环境的影响,短时间内就显出效果—在美的公司给本刊记者的回复中,该公司在当地反华游行冲击中“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一定损失”。
作为应急预案的一部分,美的越南工厂被迫临时关闭,除极少数留守人员,其他中国籍员工及家属均安全撤回中国。尽管已积极筹备恢复生产,但这个七年前就在越南投产的工厂,要想迅速恢复到此前年均产值1亿美元的状况,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达到。
顾朝庆承认,长远来看,中资在越投资会“受到很大影响”。尽管越南政府已经向各国商会和投资者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但是“心理阴影无法消除”。
越南方面很快表达了态度,据称相关打砸抢分子被判刑。
但此举被樊越判断为是越南当局转移矛盾用力过猛,“控制不了了”。从越南回来的樊越的“小兄弟们”说,骚乱过后,当地很多外商贸易停滞,失业率增加,旅游业遭受波及亦大幅下滑,让越南当局挠头的后果是—不止华商,多国外商在越投资锐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