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6日讯(实习生 张素芬 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张文静)作为基层服务单位,天桥区大桥镇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坚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直面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杜绝为民办事“中、梗、阻”现象,切切实实转作风,创新实施“八项民生工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完善制定出“1444”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做好土地文章,带动群众致富。“践行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为民办实事,与全镇百姓齐心共建‘四美一富’新大桥。”大桥镇党委书记李雷话语掷地有声。
八项民生行动 件件暖民心
每名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2名贫困户;机关干部结对帮扶1名贫困户;村两委成员结对帮扶1名贫困户;驻村企业联系1个村、帮扶2名贫困户……今年,大桥镇实施了“温暖大桥”工程,要求全镇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企业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目前,94家企业参与活动,帮扶覆盖72个村、690余名困难群众。
帮扶关心贫困户,实施“温暖大桥”只是大桥镇践行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关系的自选动作之一。
教育实践活动刚启动,大桥镇立即落实“村村必到,村民必见,村干必谈”,在72个村派驻党建指导员,广泛征求民意。在充分调研、广征民意后,该镇创新实施以强党建转作风、现代农业筑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就业创业富民、教育文化惠民、社会治理创新和温暖大桥为内容的“八项民生工程”,回应民声。
此外,大桥镇根据收集整理出的130余条群众意见,在镇上重点整改10方面突出问题,村内重点整改9方面突出问题,并在全镇公示,转化为实际惠民行动,旨在向群众承诺、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今年以来,大桥镇投资1500余万元,办好事实事100余件。推行“1444”机制 事事讲公平
村级事务的规范与公开历来是村民关注的焦点。2013年,大桥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1433”工作机制,即一报四议,村财、村账、村章三监管,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工作机制,通过严格控制事前“一报告”环节,规范村级事务决策流程,得到群众好评。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桥镇就群众反映的合同监管问题,展开调研,将合同监管纳入一报四议体系中,完善形成“1444”工作机制。“今年下半年,村两委将面临换届,我们这样做也是未雨绸缪,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李雷介绍,今年5月,为规范合同管理与监管流程,专门成立合同项目监管办公室,负责管理各村合同事宜,并对所有合同进行备案,邀请专业法律顾问为拟定合同把关,规避风险,阳光透明,切实保障集体资产和群众利益。
目前,合同监管办公室内村级合同保管量有10余份。下一步,该镇将在各村选出村民监督员,监管合同拟定及实施过程,确保信息公开、公正、透明。
做好土地文章村村收入有提升
在传统农业大镇,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但由于信息不畅,缺乏项目落地,部分村存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在大桥镇,仅半年时间就开发闲置土地达500余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这些成果得益于该镇始终将带动群众致富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土地流转,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大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从今年年初,对72个村土地展开摸底调查,并将全镇2500余亩闲置土地信息,通过济南市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进行发布。“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只有开发利用好闲置土地,才能实现招商引资,带动群众致富。”李雷说。
盘活土地,引进项目,谋求各村集体经济破壳发展。如今,大桥镇致力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培植,规模发展都市型、观光型农业。比如,焦集村成功流转土地100余亩,村集体增收10万元。大吴村土地流转后,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也翻了几番。“以前靠种地一年最多挣2000元,现在到村内诺丁山薰衣草庄园,从事薰衣草种植与养护工作后,年收入增加到1.5万元。”谈及收入,村民吴廉敦笑得合不拢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