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怎样让社区的志愿服务更为持久?那就把爱心“储蓄”起来吧。在古槐街道嘉诚社区,一种被称为“时间银行”的新的公益服务形式正在开展,由于服务时间灵活,并具有回报的激励,“时间银行”的出现使社区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公益服务氛围。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日常的志愿服务中,社会公共服务有了重要的补充力量,使社区志愿活动成为常态化,为探索利用社区力量保证“老有所养”提供了一种思路。
志愿者夏居峰为吉淑华老人修脚
每周定点到一些社区的孤寡老人和失独老人家中,提供诸如:理发、修脚、安装电器、按摩、搬桌子、擦家具及聊天等爱心志愿服务,然后将这些服务时间等量积累存进“银行”,等到自己65岁以后可以再把爱心从“银行”中取出来,由其他志愿者为其提供免费帮助和服务,或者是将爱心积攒下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享用。
从今年6月份开始,一项名为“倡导爱、奉献爱、储存爱”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在济宁市古槐街道嘉诚社区服务中心里推行开来,不仅帮助老人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让助人为乐的志愿者们找到了新的组织,如今已有一百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了助老活动。
预约志愿服务,老人省力又省心
29日一大早,助老志愿者夏居峰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鑫源花园小区12号楼杨大爷家,此前杨大爷已经通过社区助老员,向服务中心预约了志愿服务。当天,夏师傅就是带着工具去给杨大爷免费修脚的。
刚一进门,夏师傅就认出来了杨大爷,说今年二三月份来家里给老人修过一次脚,因为老人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不仅上下楼有困难,而且就连俯下身来修剪脚趾甲都成问题,再加上杨大爷还有糖尿病并发症,所以老伴也不敢轻易为他剪指甲,担心出血感染。在修脚过程中,夏师傅也是小心翼翼地用锉刀为老人将厚长的脚趾甲慢慢片下来。杨大爷告诉记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享受志愿服务了,自从有了居家养老和助老员活动,他一有事就找社区,“孩子都是下岗工人,没时间照顾俺老两口,平时有啥需要帮忙的就跟咱社区服务中心联系,志愿者们都可好了”,杨大爷说。
而在济安小区,另外一位志愿者孟桂玲也开始了她的爱心服务,给91岁高龄的孟凡义老人理发。嘉诚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们第一次入户时老人还可以自己走路,第二次去时老人就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就已经卧床不能自理了,而且老伴今年也瘫痪在床,现在两位老人都不能自理,加上无儿无女,照顾老人的任务就靠他侄女一家和社区助老员。“在这帮俺照顾老人的小杨真是个难找的孩子,又干净又勤快,洗衣服、收拾卫生,样样都能干,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得麻烦人家帮忙抬着下床,她可是帮了俺的大忙了”,说起助老员对自己的帮助,刚刚做完肾脏摘除手术的孟阿姨可是感激不尽。
居家养老基础上,推出新型志愿服务
“居家养老工作是政府对老人关爱的具体体现。”据嘉诚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魏忠华介绍,自从2011年古槐街道开始实施居家养老试点服务后,第二年的11月,嘉诚社区服务中心投入10万经费,建起“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用于助老员前期工资,承接起原市中区6个街道的居家养老工作。截至目前,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先后为246户317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而“倡导爱、奉献爱、储存爱”活动,则是在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之上,在今年6月份推出的新型助老志愿服务。
魏忠华告诉记者,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中心还招聘80多名大龄失业女工,经过培训使其获得家政服务员资格,从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吸纳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为了监督助老员更好地进行志愿服务,社区中心还为上岗助老员配备了手机,对她们进行实地考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