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出现了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多种文化。至今济宁仍流传着三皇五帝、少昊、大禹的传说,这个时期也成为济宁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为半穴居建筑,建筑一半深入地下,一半建于地上,由茅草和泥墙建造而成,这是从穴居到地面建筑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半穴居建筑包括圆形和方形建筑等;
第三阶段是夏商周时期,为奴隶社会,同时也是济宁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这时期境内的任国、奄国、鲁国、邾国等一批诸侯国争雄鹊起,创造了各自的优秀文化。出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盛曾参、述圣子思、元圣周公、巧圣鲁班、和圣柳下惠八大圣人,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形成,将济宁历史文化推向了制高点;
第四阶段是汉唐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三位卓越的历史名人与济宁有关:一位是白衣尚书郑钧,他官至尚书高位,廉洁奉公的作风被传为佳话;另外两位分别是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李白在济宁寄家二十三年,留下的诗词近百首,《任城县厅壁记》便是其中的代表;
第五阶段是宋朝至民国阶段。宋朝,市民商品经济开放发展,拉开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序幕。元世祖八年济宁之名首次出现,由于济水南汇泗,北汇汶,州居其中。又因济宁地势高亢,能抵御水患保一方安宁,故名济宁。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隋朝因运输粮草的需要,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人工运河,但当时的运河并未流经济宁;元代运河改道并流经济宁,至此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元代以后,济宁受京杭运河的影响进入了地区发展的鼎盛时期,地区文化也由古朴尚农之鲁文化转而演化为开放重商之运河文化;
第六阶段是建国后。到明末,济宁已发展成为仅市区人口就达到10万人的大都市,城区一扩再扩,由原来的城区街巷98条发展到清道光年间的290条。官衙顺街而建,寺院面河而立,民居傍水而筑。每个角落都描绘出济宁在明清的繁荣和鼎盛。如今许多街道还保留有原来的名字(鼓楼街、马驿桥街、一天门街、王府后街、皇营路、行署西巷、西门大街)。
小提示
每周二到周日开馆
“每周二到周日,展示馆是免费开放的,周一闭馆。前来参观的市民可乘坐36、52、69路公交车,均可到达城市展示馆。”据该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在参观的同时,该办公室工作人员给出了一些提示,“20人以上的团体参观可提前预约,提供免费讲解。学前儿童、小学生参观人员,应由家长看护下参观,以免出现人身意外、损坏模型设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