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推动民营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高潮正在煤城济宁拉开大幕:去年6月,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7月,市委书记马平昌带领50名骨干民营企业家赴江浙考察学习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今年初,市财政拨出1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和人才素质培训的“双百千万”工程,开设“民营经济大讲堂”,培训企业人员18000余人次;深入开展“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入库企业已达2475家,获得支持资金375.4亿元……
民营经济拓出邹城产业新格局
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邹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逐步摆脱了对资源的过分依赖。
今年1月,以煤炭起家的山东宏河矿业集团作出重大决定,与太阳纸业[0.30% 资金 研报]共同投资160亿元建设200万吨造纸项目。宏河集团总经理刘玉丰表示,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这个项目将有效避免宏河矿业“煤竭企衰”的悲剧。
邹城市煤机制造企业有200多家。现如今煤机不好卖,但兖矿黑豹矿业公司每年3—5个新产品的开发速度让它连续6年保持25%的增长。
“目前,公路、隧道、交通运输等机械设备市场空间很大,跨行业开发创新产品是重要的转型路径之一。”山东兖矿黑豹矿业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如海说。
传统产业由地下走到地上,新兴产业则加快膨胀。正在建设的邹城智能机器人[4.19% 资金 研报]产业园中,中关村[0.95% 资金 研报]智能机器人、尤特尔生物科技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相继生根发芽,成为邹城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同时,邹城市规划建成了大学科技创业园、启迪(邹城)科技园、深圳留学生创业园邹城分园、民营经济产业园等一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孵化基地。目前,这些基地已经落户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今年4月份,邹城全市民营经济户数达到4.6万户,从业人员25.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79.4亿元,实缴税金10.4亿元。
民营经济大发展推动了邹城经济的升级转型,拐点开始出现。邹城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晔介绍,目前,邹城非煤产业占邹城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原来煤炭占80%—90%降到30%-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未来可由现在的10%—20%提升至65%以上。
企业创新能力更强
在济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地的民营企业几乎都挂着省市级的“一企一技术”的奖牌和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的产学研基地的匾牌,许多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不创新,毋宁死!”这是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对产业发展的鞭策,也是期待。
近年来,济宁市面向企业需求,立足市场导向,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这些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济宁民营经济的发展。
山东卡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卡松科技”)是一家成立只有9年的企业,占地不足10亩。但2013年,这个企业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让水基润滑油逐步取代矿物润滑油,一项在业内人士看来“不靠谱”的项目,却在卡松科技变成了现实。2011年,该公司启动并研发成功了产业化进程的“水基润滑油”项目,替代石油比达到95%,使用寿命提升5—9倍,降低设备磨损率和能耗近30%,生产工艺节能20%以上,新产品投产后,每年可替代石油资源3万吨。这项新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试生产期间即已成功夺得美孚、壳牌等国际大牌企业垄断下的市场份额。
“这是矿用绞车运输监控装置,有了它,矿上监控室对坑道内所有的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谈起创新,山东世纪矿山机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化雨如数家珍。该公司研发的“矿用绞车运输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煤矿企业长期存在的绞车运输过程中的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