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济宁市财政收入情况如何?稳增长促转型效果如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如何?近日,市财税等部门给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1至6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1.8亿元,占年度预算的56.9%,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32.6亿元,占全年预算的50.5%,增长18.7%,为近年来同期最快。尤为可喜的是,民生支出达到120.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
经济平稳增长,成为财政持续增收“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我市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偏冷和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趋稳向好,大项目拉动势头强劲。预计1至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9.7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税249.3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147.5亿元,同比增长0.5%。继续深化“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市重点项目保持平稳较快推进态势。1至6月份,115个市级领导包保联系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7.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1.5%。200个集中调度项目完成投资361.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2.2%。其中:85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1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8.1%;115个新建项目已开工93个,开工率80.9%。
1至6月份,全市工业实现地方税收63.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7.3%,其中建筑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造酒行业税收分别增长48.4%、30.7%、84.1%、107.9%;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7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52.6%,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占整个三产的近8成,拉动第三产业税收快速增长,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
调结构促转型,发展成果惠民生
财政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作用进一步发挥。争取西部经济隆起带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省级以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规划修编和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规划等项目。市财政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安排3亿元支持就业创业,市级新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8200万元。市级安排科技专项资金80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科研机构攻关、产学研合作、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金融合作等项目建设。市级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7000万元,筹集资金5.7亿元加快推进省运会场馆、五城同创等重点项目建设,筹措资金6.6亿元推动大气污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筹措资金2.8亿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都市区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上半年拨付各县市区转移支付资金50.7亿元,促进了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福祉。据了解,上半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120.2亿元,占全部支出的51.7%,增长23.8%,高于平均支出增幅5.1个百分点。教育方面,全市投入44.6亿元,大力支持农村小学教学点改造、优化城区中小学校布局、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营养改善范围等。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全市投入21.2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发放等多项标准,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城乡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医疗卫生方面,全市投入23.5亿元,提高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大力支持“先看病、后付费”和“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开展。农林水事务方面,全市投入23.2亿元,及时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等政策性惠农补贴,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住房方面,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6.4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4.3亿元,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