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一中队副中队长战聿坤说,那年,在检查一架大修出场飞机的过程中,赵汉涛凭经验感到油门手柄运动有轻微卡滞,但地面试车并没有发现异常,机组都认为问题不大,准备收班,赵汉涛愣是犯了倔,非要进一步检查。
“是不是小题大做啊?”机组其他成员对赵汉涛有些不理解。赵汉涛异常坚定:“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故障概率,一旦发生事故可就是百分之百。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让飞行员担一丝一毫的风险!”
这一检查不要紧,真的就发现了油门操纵垂直拉杆密封衬套耳环上端松脱的重大故障。后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故障若不被及时发现,极易导致飞行中油门无法操纵引发发动机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赵汉涛因此荣立二等功。
“从事机务工作20多年,排除大小故障数百起,年年都是样板机,维护的飞机从未出现过人为差错。”谈起赵汉涛,不少飞行员都发出感慨,每当驾驶战鹰巡航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总会想起机务兄弟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托举起了人民空军翱翔九天的翅膀。团一级飞行员董力彬这样评价机务官兵:只要有他们这个团队在,我们就能更放心地去飞行!
“左耳听不见了还有右耳”,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
1997年8月的一个机械日,为了排除一个疑难故障,赵汉涛在飞机上连续蹲了几个小时。就在他为排除故障而兴奋地站起身时,由于脑部供血不足,眼前一黑摔下了飞机,造成视网膜下出血、脑后枕部水肿,昏迷了一天一夜,5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29天后,病情稍微好转,赵汉涛就迫不及待要出院。医院坚决不同意,并明确告诉他,即使身体恢复后也不能在高噪音条件下工作。于是,团里便把他安排到质控室。但每当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便在心头翻滚,赵汉涛怎么也坐不住。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赵汉涛重新回到了战鹰身边。
再次回到外场高噪音的环境中,没几天,赵汉涛就因身体吃不消又住进了医院。这一次,医生严重警告他,要修养半年以上才能康复,并正式给他下了一份以后不能从事机务工作的通知单。25岁的赵汉涛,眼泪唰地一下流了出来。
可在医院只待了40天,赵汉涛又出了院。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重新拿起了扳手和解刀。
所有人都为赵汉涛的坚定信念折服了,但命运似乎还要继续考验他对机务工作的这份执著。
2011年,在一次地面试车检查中,赵汉涛本已受损的左耳在发动机开车的爆音中突然失聪,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医生说他需要长期静养,可当时正值新员改装和换季大检查之际,时间紧任务重,机械师又十分紧缺,他心里总放不下任务和飞机,再三提出出院请求,他说:“左耳听不见了,但我右耳还在,只要还能听到一丝声音,我就一直干下去。”
医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勉强同意他提前出院。当他再次拿起解刀扳手走向心爱的战机,竟像见到久违的孩子一样亲切。此刻,赵汉涛由衷地感到,自己已经离不开部队、离不开飞机了。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托举战鹰高飞远航
“干机务这么多年,苦不苦?累不累?烦不烦?”经常有人问赵汉涛。
“说实在话,这些年来我的确付出了很多,而组织给予我和我在部队收获的却更多,当把付出当成一种快乐、享受其中时,这种幸福自足能瞬间驱走所有疲惫和艰辛,支撑我守着战机一干就是24年。”
因为心存感恩,当多次面对诱惑,赵汉涛心如磐石地选择了留下2003年,在部队干满12个年头的赵汉涛达到转业条件,一个在地方航空公司当领导的亲戚,知道他修飞机技术好,抛来橄榄枝,被赵汉涛婉言谢绝了。
2004年,妻子所在衡器公司生产的地磅经常被雷击穿,赵汉涛得知后提出改进地磅底盘材质,使问题得到解决。没曾想,这个点子不仅让公司申请了专利,还让公司老总一眼相中了赵汉涛。他上门许诺,只要脱下军装便让其到公司担任副总,赵汉涛又拒绝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