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7月31日讯(记者 于鹏 实习记者 刘自锐 通讯员 纪华荣 郝茂金)盛夏时节,鲁中某机场烈日高照,战机轰鸣,济空航空兵某团飞行训练现场一派蒸腾。“飞行员同志,飞机准备完毕,请您接收!”4名飞行员整齐列队,走向战机,机械师们在交接飞机时,报告词喊得最响亮的一名小个子士官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赵汉涛,济空航空兵某团代理机械师,一个在航空机务保障一线工作了24年的机务老兵,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空军优秀士官标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
在这个岗位上,他先后维护过4种机型,安全保障飞行3400余架次、2450多小时,没有发生过任何差错,以实际行动为战鹰保驾护航,书写了一个兵的传奇,人称“战鹰守护神”。
"我个子不高队列站排尾,但学习上决不能当矮子!"
1990年,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赵汉涛,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机务学兵。
“机务是干啥的?”赵汉涛问。“维护飞机的。”老兵说。
面对枯燥难懂的专业理论,看见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和纵横交错的油气管路,让赵汉涛感到心里发怵,寝食难安。第一次基本理论考试,他就亮了“红灯”,排名全队垫底。
看着糟糕的成绩,赵汉涛的犟劲上来了:我个子不高队列站排尾,但学习上决不能当矮子!为迎头赶上,他给自己定下“三个不”:不打牌、不闲聊、不看电视。每天只睡6个小时,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背记专业知识,渐渐地把机务维护基本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在实际操作带教中,他对师傅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用心体会,一有空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这股钻劲,不到一年的时间,赵汉涛就成了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放单(指可独立进行作业)的机械师,成了中队各个机组争着要的“香饽饽”。担任代理机械师刚满一年,他维护的飞机就被军区空军评为“样板机”。
1999年9月,赵汉涛首次参加军区空军机务系统岗位练兵比武,就以52秒快速拆装主机轮的成绩,获得外场实际操作第一名、理论考试第三名。
“咱基础差,如果再不下苦功夫,就会一直走在别人屁股后面。”赵汉涛说。20多年来,赵汉涛始终保持着这种不服输、肯吃苦、敢争先的劲头。他经历过3次改装,每次都是第一个放单。
10万字学习笔记60篇经验文章,38小时“啃下硬骨头”
2012年底,团里换装飞机,赵汉涛迎来第4次改装。面对装备升级带来的挑战考验,他又铆足劲先“迈”一步,提前半年就着手找资料、做笔记。就这样,40岁的赵汉涛苦干实干,又成为第一个放单的机械师。
“当兵不仅要当好兵,更要当排头兵。”工作中赵汉涛挑最硬的骨头啃,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别人排不了的故障他主动要求上,目的就是练就一身绝活,快速排除飞机故障。
一次,该团从内地转场到沿海机场驻训,一段时间内机翼油箱不输油的故障经常发生,多次导致飞机提前返航,团里上上下下都很着急,可就是找不到故障原因。
飞行训练不等人,赵汉涛主动找团领导请缨:“给我3天时间,一定找出故障根源。”一开始,赵汉涛把重点放在输油系统上,可连续检查了38个小时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阵腥湿的海风刮过,脸上感觉黏黏的,这让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机场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机件产生影响呢?带着这个问号,他赶紧找来资料进行查阅比对,最终查明由于空气湿度大、盐份大,使得机件内部锈蚀、密封性变差,从而导致了故障发生。赵汉涛马上建议改进维护方法,一个影响飞行安全的难题迎刃而解。此后,这类故障再也没有出现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