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济宁市始终把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着力改善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作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救助保障标准再次提高,“阳光低保”专项行动让工作更加规范,济困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慈善救助补充作用充分发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提高到460至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提高到240至270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投入城市低保资金8239.8万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0669户、42778人,投入农村低保资金20420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17758户、222555人。1至5月份,全市发放救医疗助金5337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居民9089人,人均救助4085元,其中特大疾病市级人均救助标准达2.4万元。
以社会养老服务为重点,力促社会福利扩面增项。截至目前,11个县市区已建成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新建成14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8个农村互助养老院和4个民办养老机构,养老福利制度有效落实,孤儿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进一步深入。
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新认定2949名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并落实了相应待遇;妥善安置了550名符合岗位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积极引导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全市发放自主就业金5857万元。此外,我市民政部门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着力做好了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婚姻登记有关事项变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社会专项服务工作。
创业富民 就业惠民 社保安民
我市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既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做大民生“蛋糕”,又要通过改善民生来凝聚发展合力。
社会就业稳定充分。今年,我市将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到700元、800元、900元,创业培训补贴提高到1600元,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基本实现了全免费。上半年,全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4万人,创业培训9800人。小额担保贷款“快易贷”行动取得实效,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8亿元,助推3960人创业,带动就业1.98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保障人人享有。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82万人、855万人、90万人、72万人、68万人,征缴社保基金73.14亿元。提高了养老金发放标准,为全市26.6万名机关事业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8亿元;自2014年1月起,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按每人每月70元发放,为111.7万名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5亿元,为25.3万名住院参保人员支付医疗费12亿元,支付工伤、失业、生育保险金1.98亿元。近期,我市又密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惠民政策,涉及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城乡居民以及下岗失业困难群体人员、被征地农民等,调整的社会保险政策范围广、力度大。
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
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扎实实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市教育局将7项民生工程任务细化分解为10条具体事项,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截至6月底,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已开工面积51.34万平方米,开工率85.56%;水冲厕所建设项目已开工152个,100个食堂项目已开工81个。在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幼儿园建设方面,计划实施运河佳园中学等8个新建项目,市高级职业学校等4个扩建项目,完善济宁一中太白湖校区建设,目前均进展顺利;计划城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目前已有30个项目主体完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方面,已按全年营养补助资金需求下达市级补助资金3856万元;将非家庭经济困难农村中小学生营养补助范围扩大至农村小学阶段,已按全年营养补助资金需求下达市级补助资金3546万元。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已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万名,发放助学金429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