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百顶南村是泗水县省派“第一书记”的26个村中,人口和耕地面积最多的一个村。省粮食局自2012年以来,先后选派三个“第一书记”到该村工作。三任“第一书记”牢记使命,接力棒式开展帮扶工作,致力于村内生产发展,逐步摆脱了落后面貌,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
把脉发展 明确帮扶责任
“第一书记”到村后便积极开展工作、倾心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切实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把乡亲们的难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沟通思想,找准切入点,制定三年规划和工作计划。在了解到该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不强等情况后,找出了限制村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桥难过、路难走、地难浇、电难用。
“第一书记”先后筹资50万元,新修生产路2千米。筹资50万元完成一座生产桥的改造。筹资50万元,对水库大坝进行险加固和水库扩容,目前该水库水面面积106亩,水深平均3米,蓄水20万方,既保证了汛期安全,也解决了村西1200亩耕地的灌溉难题。投资106万元,将原来的50千伏变压器扩容7倍,又新建100千伏变压器4个,保障了村里生活生产用电需求。
倾听民声 扎实为民办实事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第一书记”以与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各项民生事业均有力有效。
2013年,“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110盏,实现村街户巷全覆盖。此外,村主要街道配备了摄像头,提高了村内社会治安防控情况。
省粮食局依托本行业优势,争取相关政策,投资22万元,为全村每户村民家配发了新式农户科学储粮仓。该粮仓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干净卫生,占地小,具有绿色、环保、安全储藏的优势。据村民刘胜英介绍:“自从有个这个小粮仓,最大好处是防虫、放鼠,减少我们老百姓的粮食产后损失。”
为全面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投资10万元,硬化场地660平方米,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村民有了规范的健身场所。投资8万元新建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各一处,并配备了投影仪、电视机等文教设施设备,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关爱弱势群体,开展关爱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公益活动。每年中秋节、春节走访慰问80岁以上老人,100多人次。牵头为全村80多名留守妇女,开展了义诊活动。申请助残项目扶持,为该村19名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协调落实扶持资金1.9万元,给予每户1000元的扶持,发展小养殖、小维修、小加工项目。
搞活班子 群策群力谋发展
“村领导班子能不能以民为本,直接影响着村的发展前景,把班子的心拢到一起,村级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第一书记”杨士新说。今年是帮扶工作第三年,也是验收之年。在杨士新的带领下,村两委紧紧团结在一起,抓党建,促脱贫,群策群力谋发展。
今年村两委出资修建了村内道路7400米,实现了户户通。此项工程“第一书记”争取政策资金37万元,村集体自筹33万元,没让村民出一分钱。此外,村两委积极克服困难,自筹资金15万元,新挖大口井一眼,解决了村东北三百多亩耕地的浇水问题。今年在泗水县农业开发办公室的支持下,将实施水库提灌工程,确保村西1200亩耕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为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大棚蔬菜提供基础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