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核实村民们的说法,也为了了解合作社取款的问题,记者找到了合作社的信贷员徐先生。徐先生对存款一事并没有否认。据他说,最早是去年年初,汇融合作社找到他,并请他担任信贷员,按照万分之十三的比例,支付给他报酬。最早的一笔的存款业务发生在去年一二月份。
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今年下半年,具体什么时候取不出钱来,徐先生表示,他也不清楚。徐先生说,村民们的每一笔存款他都有帐,汇融和旺农两家合作社共吸收了村民们240多万存款。虽然他是信贷员,但同时也是受害者,他们家在合作社也存了近20万。
挂羊头卖狗肉 农业公司变“银行”?
信贷员同时也是受害者,不过我们却很纳闷,村民们的存折上都加盖着合作社的公章,看起来也非常正规,究竟这样一家机构究是干什么的,没有资格吸收大家的存款呢?村民们的钱还能要回来吗?
记者看到,村民们手里的存款单上,加盖的公章全名分别为“武城县旺农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武城县汇融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信贷员徐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到两家合作社办理业务时,曾经看到过,里面悬挂有营业执照。
他还说,和之前在银行不同,每当村民们有存款、取款的业务时,只要他打一个电话,合作社都会上门办理。如果信贷员长时间没有办理业务,合作社还会派人到信贷员家里了解情况。
在徐先生看来,合作社对办理存款非常重视。那么,这两家机构究竟能不能开展存款业务,有没有营业执照,审批的经营范围又是什么呢?记者来到德州市武城县工商局企业注册局咨询。工商系统显示,汇融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为“粮棉种植”,而旺农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为“水果、蔬菜种植”,两家合作社都没有金融方面的业务许可。
两家合作社都成立于2012年,村民们的存款单上显示,最早的一笔存款业务产生在2013年。既然没有经营许可,为什么两家合作社能堂而皇之的开展金融业务呢?工商局工作人员说,他们只是负责营业执照规定范围内的监管,像这种吸收存款的业务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管辖范围。
记者了解到,发现合作社关门之后,村民们已经报警,随后,我们也来到了德州市武城县公安局了解情况。德州市武城县公安局民警表示:“发现非法吸收存款,我们已经立案调查了。”
作为农民合作社,就是为了方便农民种植、销售而组建的一种合作组织,没有银监部门的批准,不能从事金融方面的业务。农民朋友们的钱还能不能拿回来?对于这件事,我们还将继续关注。(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 原标题:德州:急等救命钱 存款取不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