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济宁城区已建立各类疏导点139个。其中临时便民疏导点33处,可容纳商户3250户;西瓜临时售卖点83处,烧烤疏导点23处。根据遇到的问题和需求,疏导点在形式上也进行了探索,花鸟鱼虫临时疏导点,手机贴膜疏导点等都各具特色。“相比原来的简易疏导点,今年我们根据实际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设施的配备,有些疏导点建起了防护网,有些配备了遮阳伞,还有些建了彩钢棚。未来,我们还将根据需求设立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济宁市城市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运遗产”,全部市场化运作 为了承办第二十三届省运会,济宁市启动了25个体育场馆的新建和升级改造,其中新建场馆达20座。省运会闭幕后人去馆空,恐怕是市民们最不愿看到的场景。对此,济宁市未雨绸缪,通过托管专业集团、成立主管单位等方式,解决赛后场馆运营这一普遍难题。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省运会举行前的济宁城区,大型会展及演出活动的场地较少,济宁市体育馆成为稀缺资源。常年做会展活动的一位经营人士告诉记者,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济宁市体育馆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对于一个有85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里有点小,却也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省运会过后,城区有了济宁体育中心和高新区体育馆作为补充,各县区也都有了新建或改造的新场馆,除了承揽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会展活动和文艺演出,是这些场馆在省运后的用武之地。
济宁体育中心的管理运营早在2013年7月已经托管给了来自广州的珠江实业集团公司。济宁珠江总经理张朝辉告诉记者,对于省运之后场馆如何聚拢人气,济宁珠江准备陆续引入大型的文化演出、体育赛事和会展活动,同时还有更为先进的场馆运营模式。“像深圳的体育中心,实现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的结构,形成了城市综合体,做到以周边成熟的商业体系来弥补场馆运营所带来的亏损,这可以说是场馆运营最理想的状态。”张朝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