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通讯员 张红运)金乡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用新的各种理念“嫁接”到具体工作中,工业范畴的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科技创新等理念,被金乡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
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的理念,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现在,金乡农民种地也讲节能环保,“肥大水勤,不用人问。”这是农民几千年来沿续的种地习惯。然而在金乡县,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深入推广,农民的传统观念正悄然发生改变,“种地也讲成本核算”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过去,由于农民盲目施肥,不仅造成肥料浪费、土壤板结,还容易致使农作物出现富营养,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则把工业生产中的“提高投入产出比、节能减排”嫁接到了农业生产中,变“高投入多产出”为“少投入高产出”,让农民从新技术推广中获得实惠。 为引导农民养成“种地讲科学、施肥按配方”的耕种习惯,金乡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主推农业技术来抓,通过发放明白纸、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知识。
今年以来,金乡县依靠县农业局和供销社,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技术明白纸等形式进一步深入宣传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在全县各乡镇还选择示范村,从县农业局技术站等有关部门抽调农技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到田间地头,对不同地块的土壤取样化验,根据土壤含肥量和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肥量,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合理用肥,有效改良土壤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深受农民欢迎。该县马庙镇徐寨门村村民徐新东的2亩玉米,去年全部进行了配方施肥,并按照相应的田间技术进行管理,不仅节省了化肥用量,而且亩均增产15%。目前,全县已有30万亩土地吃上 “营养套餐”,亩均节本增效50元。
借鉴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去年以来,金乡县立足解决农村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村支柱产业为依托,以规范组建村级行业协会为载体,积极促进多元化流通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一是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桥梁作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开拓欧美、东南亚、俄罗斯等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二是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加大国内大中城市的市场开拓力度。建立各类销售组织、农民购销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流通大军。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定产销合同,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三是兴建产地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投资兴建了以山禄国际大蒜商贸城、国际大蒜商贸城批发市场为代表的10多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市场过程中,注重市场整体功能的完善,在市场周边兴建冷库、加工车间、加工厂。 在全县开展了“支部+协会+农户”活动,组织种养大户、科技骨干等联起手来闯市场,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该县马庙镇孟庄村的金谷协会成立后,首次把产品销到了北京、上海等超市;该县化雨食用菌协会成功将产品打进了上海、徐州等地市场……一个个村级协会为群众架起了一座座致富“金桥”。
目前,金乡县已初步形成以华光、宏昌集团为主的大蒜加工出口,以马庙为主的金谷,以化雨为主的食用菌,以卜集为主的圆葱,以高河为主的茄子,以胡集为主的白梨瓜等一批产业”隆起带”。
借鉴企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扩大科技普及范围,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蒜是金乡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种植、销售优质原蒜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金乡大蒜”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巩固金乡大蒜产业优势和地位,示范引领后续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有机大蒜规模化种植,让金乡大蒜真正走进了“有机时代”。进一步提升大蒜产业档次,积极创建有机品牌,以利占领高端市场。并积极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着手建立了大蒜育种、栽培示范区,通过建立大蒜种资源库、提纯复壮大蒜品质、改造栽培方式等途径,培育大蒜新品种,推出种植新模式。围绕大蒜深加工,该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食品工业园区,按照“科技+品牌”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大蒜如何从传统单一的调味品向大蒜食品、大蒜药品、大蒜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转移,推动“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转变,提高金乡县大蒜产业水平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