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 2019年,济宁市创新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111名,面对疫情,他们毫不退缩,在各自领域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为抗击疫情的先行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他们在抗疫一线的风采!
刘庆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就职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他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前往疫情救治一线支援核酸检测工作。
每一次检测任务,都是对检验人员体力和耐力的巨大考验,最多的时候,他们每天要承担上百例的检测任务。走出检验室的时候,布衫都已经湿透,脸上满是压痕。面对每天上百例的繁重检验任务,刘庆斌博士陷入了思考。他利用休息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研发出利用等温扩增技术和基因编辑Cas13两种可以方便快捷检验新冠病毒的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实验优化,可以很快进行病毒样本试验和量产。
就是因为有刘庆斌这样科技尖兵的坚守,用知识和智慧为济宁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精准检查结果,为济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高精尖的科研支撑。
杨叶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就职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寒假一直延迟开学,但杨叶康坚持每天统计自己管理的三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天收集上报给学校,并向学校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另外,杨叶康积极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并参加了测试。身为一名党员,他还主动为抗击疫情捐款,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张苓,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现就职于市应急保障服务中心。
马云霄,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市应急保障服务中心。
疫情防控考量的不仅仅是医学救治能力,也是对应急保障供给能力的考验。为了保障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应急物资合理调拨,两位同志主动放弃春节假期,从腊月29起,就承担起全市每天应急物资的数据统计工作,他们每天收集处理的数据少则几百条、多则几千条,对每个数字他们都要细致核对,巨大的工作量,导致他们常常工作到凌晨1-2点。尽管辛苦,他们从没出过错,也没拖延过,他们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数不清的疫情防控人员在努力,都有可能影响指挥部的决策、判断,尽管辛苦,但他们充满干劲!
房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市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