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进门坐了好一会,记者才意识到他就是这次的采访对象。有点局促的微笑,晒得发红的脸庞,结实有力的双臂以及粗糙的大手……朴实,普通,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38岁的杨卫军,是泗水县环卫处生活垃圾清运科科长,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忘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日常生活垃圾清运任务,二十多年如一日,乐在其中。
1993年杨卫军当上了环卫工人,从事道路垃圾清运工作。当时整个城区只有几台拖拉机用于垃圾转运,杨卫军承担着垃圾清扫和清运双重重任。每天早上四点钟起来,他都要骑自行车从位于西涧沟村的家中到单位上班,风雨无阻。每天晚上11点至清晨6点,他又开着拖拉机把每个清运点的垃圾收集转运到垃圾填埋场处理。“可以说,有垃圾的地方,就有我杨卫军。”1996年秋天泗水县争创省级卫生城市,他负责文化路、人民路、健康路、327国道以北的清理垃圾任务,最辛苦的时候,开着拖拉机两天一夜都没休息,他说:“那时候年轻啊,真没感觉累,只想着把手里的活干好,让城里干净点。”开拖拉机从事清运工作的这十年间,他开坏了三台拖拉机,工作量可想而知。
1998年,因工作积极主动、业绩突出,杨卫军入了党,被单位授予年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油然而生的荣誉感、使命感促使他更加投入这份工作。
杨卫军从来没有过节假日,也不知道放一天假有什么意义,如果一定要他说说节假日有什么不同,“垃圾更多了,工作量更大了,任务更重了。”杨卫军这样回答。
节假日是生活垃圾产生的高峰期。最多的时候城区日产生生活垃圾能达到二百多吨,清运队必须当天把这些垃圾清运出城。2006年大年三十,城区出现了一个生活垃圾清运高峰,杨卫军和同事们从除夕的早晨5:00就开始工作,进行新年前的最后一次集中会战。父亲催他回家吃团圆饭,但直到12点多他才进家,父亲问他:“你就这么爱干这个工作吗?”杨卫军没有说话。多年来,及时、高效地完成当天的清运工作已经是他的使命,他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已经不能简单用爱或不爱来形容。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来没请过一次假,没过过一个完整的年三十。工作结束,站在清冷整洁的大街上,杨卫军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
垃圾清运不仅仅意味着脏乱差。2007年夏天,杨卫军在杨家庄垃圾填埋场清运垃圾,清运装载机被大量建筑垃圾缠绕导致方向盘失控,滑行了几米后才停下,他下车一看,前面就是十米深的填埋坑,心有余悸的他想着可不能再干这工作了,但又不能离开清运车辆,就在闷热恶臭的垃圾场守了一夜。2009年,泗水县新上了摆臂车,用于清理路边地下垃圾池。一个冬天的晚上,摆臂车出现了故障,必须要请泰安市厂家的维修人员来修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杨卫军一夜往返于泰安、泗水三个来回,终于在第二天上午九点前把机器修好了。一夜未睡的他立刻开上摆臂车投入了工作中。
工作性质决定了杨卫军的个人生活必定异于常人。每天早出晚归的他根本顾不上家里的大小事务,女儿因为心脏不好去济南看病他没有去;女儿上初二了,他才知道女儿在哪个班。父亲质问他:“你女儿长这么大你到底接送过几回?恐怕一只手就能数的清!”泗水县环卫处主任耿凡军说了一个细节:杨卫军特别省衣服,一到夏天就光着膀子干活。因为这个不注意形象,耿主任不知道说了他多少回,他就是改不了。“穿上就脏了,干活又热,一会就湿透了,也不能光让媳妇洗衣服啊。就是不太美观。” 杨卫军说完不好意思的笑了。
杨卫军是清运队的“超级替补”,所有设备没有他开不了的。哪个岗缺了人手,他都是第一时间顶上去。2012年清运模式全面升级,城区单位和小区全部改用新式密封垃圾筒,老城区的单位和小区空间狭小,一是大型设备进不去,二是大型设备噪音大怕影响居民生活,只好上了夜间拖盘车,工作量骤然加大20%,但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前几年添置的设备已经面临报废,杨卫军每天晚上都睡不着,生怕设备在清运期间出什么状况。他说要是能更新一下设备就好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