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华曾祖父著写的《药性浅识三字诀》
王永华正在为病人把脉
她的曾祖父早先在济宁开设药堂,祖父曾筹建中医院并创办中医研究所,祖辈创制的温补脾肾汤、胆石汤、银屑膏、口腔溃疡散成为当今的许多著名药方,擅长医治内、外、妇、儿等科的疑难杂症。济宁市十大中医世家之一的王氏中医的第四代传人,同时作为唯一一位女传承人,39岁的王永华在中医事业道路上,继续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把祖传医术传承下去,续写着祖辈悬壶济世的传说。
小方治大病,曾祖父的弃教从医史
当记者走进王永华中医诊所里时,39岁的王永华正在认真地为一位患有关节炎的病人把脉,身为一名女中医,王永华也许在许多人眼中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更多了几分亲切与温柔。“最近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怎么治。”一位患者把最近身体的情况告诉了她,她为病人把脉后说,失眠不能只当做失眠来治,它需要调理的是心脏,最近天冷受寒,寒则血凝,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心脏受到一定阻碍,就会导致失眠。开完药方后,病人又跟王永华相互聊起最近生活中遇到的事,就像是几天不见的老朋友坐在一起谈心一样,王永华用认真朴实、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着她的每一位病人。
忙了一阵子后,王永华拿出了曾祖父和祖父的一些照片和著作,据王永华回忆,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听祖父聊起曾祖父王维周当初弃教行医的故事。让时间倒回两个世纪前,年轻的王维周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通读了《四书》、《五经》,在学童中出类拔萃。1898年,19岁的王维周就考中秀才,开始以教书育人为业。那时的秀才不懂医会被别人笑话,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王维周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人邻居治病,获得很好的收效。后来他从一位著名中医那里获得一本《医学入门》,又精读了《神农本草经》等大量医学书籍。经过不断积累和实践,不惑之年的王维周弃教从医,开设药堂,为付不起药费的病人免费看病,没过多久,王维周高超的医术便在当地传开。“曾祖父当时在用药上往往根据时令气候变化而灵活多变,在学习前人的理论和实践上不喜欢拘泥于现状,喜欢取百家之长制作更具特色的药方,用小方来治大病。”王永华告诉记者,从医30多年来,曾祖父擅长医治内、外、妇、儿等科的疑难杂症,研究出具有“简、便、廉”的灵巧药方,用萝卜汁冲薄荷霜来治疗小儿百日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疟疾,发明了“止泻散”、“硝矾丸”、“调经饮”、“千金消痞散”等药方,著写了《二十四季伤寒论方解》等书籍,尚存的《药性浅识三字诀》成为初学中医的必读书籍。
牢记教诲,继承家学,祖父创办中医研究所
大学毕业后的王永华就跟着祖父王作人学习认药、抄方,那时祖父一谈到他的父亲就会想到早先严格教育他学医的事。祖父回忆说,他从刚开始识字的时候就开始看医学方面的书,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背诵父亲写的300多字的《庭训》,并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学习背诵《药性浅识三字诀》、《宗医金鉴》、《伤寒论》等书。如果哪天要求背诵的部分不会背,就要受罚跪地,妻子于心不忍经常陪他一起受罚。经过不断的积累,祖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他开始跟着学习识药、调剂、抄写药方,通过不断地在一旁观摩,祖父16岁那年就开始登堂入室坐诊。他时刻牢记父辈教诲,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得到真传,得以继承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