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链长、应用广,航天大豆给大豆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以数千亿元来计算。”国务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程振华说。
从经济效益上比较,种植航天大豆比种植普通大豆每亩增收852元,增加经济效益一倍以上,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20元。且种植大豆能使土壤疏松,收获后根瘤菌落在土壤中,是天然的肥料。对普通农民来说,种植航天大豆效益提高了,无疑会提高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
不容忽视的是,航天大豆所含的蛋白质要比普通大豆高出8个百分点。
“对大豆加工企业而言,多出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70元;8个百分点算下来,即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560元。”山东万得福集团的董事长刘季善告诉记者,万得福每年生产大豆蛋白2万吨,未来计划在当地大面积播种烟台的“航天大豆”,用来加工大豆蛋白、精练豆油和系列保健品,可以预见的是,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将会为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利好。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这方面还需一个过程。”徐云增说,下一步,他们将不断向社会输送优良的航天品种,吸引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形成产、学、研、销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实现航天大豆的推广和产业化种植。
那么,航天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马世俊告诉记者,“与转基因大豆相比,航天育种是一种安全的育种方式。它是利用宇宙空间诸多特有条件,使作物种子自身染色体发生变异,航天大豆没有导入外来基因,因此不会产生不良物质。”
“太空农场”的地球产业链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
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目前国外根据载人航天的需要,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改善空间人类生存的小环境,其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迄今为止,国外尚未见到有关专门利用航天诱变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报道。
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开始于1987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据了解,航天育种工程项目以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为平台,生产符合育种工作需要的育种专用返回式卫星一颗、运载火箭一枚,以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为重点,考虑各种不同作物的不同生态区域,选择9大类2000余份种子材料,进行空间试验,并建设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种子回收后,经过育种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并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探索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途径,提高空间技术育种效率。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拟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0到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使主栽品种单产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到5000万亩,增产粮食20到30亿斤。
马世俊告诉记者,经过特殊的太空过滤处理,太空蔬菜产量高且耐高温,比起普通的蔬菜来说更利于生长,有很强的抗旱和预防病毒入侵的能力及多种优点。太空蔬菜不需要喷洒农药,也更适合运输储藏。同时,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所提高。
延伸阅读:业界报料:市民如何识别转基因食品?麦当劳中国:未在中国进口和使用转基因土豆袁隆平: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要科学把关(图)麦当劳回应转基因土豆:未在华使用青岛中小学校食堂标准管理规范出台 禁用转基因食品学生餐吃到嘴边不低于40℃ 禁用转基因食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