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菱花集团引进,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小康一号”,日前在济宁试种成功,最高地块亩产量超过250公斤。
这项技术实现了大豆的基因突变,培育的非转基因大豆达到优质高产效果,但它能否抵御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呢?
“航天大豆”的山东样本
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通过刚才测量,行距是53(公分),株距10公分,这样说来,一亩地就是12000株,它平均单株粒数130粒,千粒重按20克计算,是265公斤。”10月17日,在山东菱花集团梁山农场,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正在对今年试种的航天大豆“小康一号”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康一号”平均亩产量比普通大豆增产幅度20%到30%。
“小康一号”由山东菱花集团引进,今年试种面积800亩,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这项技术利用宇宙空间物理状况,实现大豆的基因突变,达到优质高产效果。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小康一号”,在济宁试种成功,最高地块亩产量超过250公斤,这在山东尚属首次。
“原来的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豆,一般在200-300斤左右,所以大家都认为大豆是一种低产作物,种植起来综合效益不如其他作物。而航空大豆表现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一个是结荚性能较强,第二个是自我调节能力强。当地农委专家马凤志指着一株大豆解释,凡是种植稀的地方,航天大豆的扩杈力度较大,他身边的一株就扩了5个杈,株粒数大幅增加。
实际上,航天大豆的种植在山东并非个例。
去年3月,烟台民间科研人员徐云增依靠航天诱变技术培育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我们研制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春播产量可达370公斤以上,夏播产量可达240公斤,产量比对照品种‘中黄13’提高42.3%;大豆的蛋白含量高达48.4,比‘中黄13’高出8个百分点。”
徐云增2000年退休后,正赶上世界种子会议召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让他瞄上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是把种子带到太空当中,利用太空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实现种子内部基因的变异。航天育种风险很大,成功率尚不到1%。而且,我国搞航天育种的大都是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单位,个人搞航天育种的极少。这是因为卫星空间有限,搭载费用惊人。
2003年,徐云增、孙莅瑶、姜利等人花费昂贵的搭载费用,通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中豆13”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第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2004年,第二次搭载54克豆种,获得成功。他们在烟台、潍坊、威海等八地区进行了连续种植选育。2007年,在烟台市科技局、市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多方支持下,他们终于选出高产大豆新品种。2008年,制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到2012年,在东营找到合作伙伴,建立了航天大豆种植、加工基地。在长达8年的培育时间,烟台航天大豆在山东、湖北等地种植,其优良特性和增产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仅山东省就种植2000多亩。
航天大豆PK转基因技术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1996年以来,美国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生产,跃居世界大豆出口第一大国。随后,巴西、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大豆产量也先后超过中国,使我国转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
大豆产业链条很长,涉及种植、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行业,已被业内人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不仅如此,转基因大豆还给国民健康造成新的威胁。
唯因如此,航天大豆备受关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