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富强与文明两大使命间的异同与张力,当下中国大众与儒学处于怎样的一种关系状态,儒学还是儒教,怎样理解儒家复兴的未来之路,什么是目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以及山东在儒学面向未来发展中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如今,恰逢习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聚焦“孔子儒学与当代中国”的议题,探讨儒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1月26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济宁市委、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纪念习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暨学习“四个讲清楚”征文评奖座谈会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子研究院举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寻打通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
据悉,自2014年4月25日,通过光明日报、孔子研究院网等发布征文启事,标志着“四个讲清楚”征文活动的正式启动。此次征文活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光明日报社国学版联合发起举办。活动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180余篇。参与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工作岗位,这里有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有社会上的中华文化爱好者、研究者;还有政府机构的官员。参与者的广泛性,说明了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会议上,公布了“四个讲清楚”征文获奖人员名单并现场颁奖。此次征文共评选出理论类、学术类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20名。吴龙灿、谈际尊分别以《中国道路与儒家理想社会》和《期待孔子:社会伦理的再创造》获得理论类、学术类一等奖。
获奖代表吴龙灿:
“中国现代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习总书记的讲话,从一定意义上说,告诉我们现在开始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儒学,而且可以说儒学真正回归中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四个讲清楚”征文理论组一等奖获得者吴龙灿说:“在我们理解习总书记视察曲阜讲话的意义时,还可以做非常多的延伸。比如说,尊孔子就是尊我们中华的道德,因为孔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象征,不是个人的东西,是整个中华民族族群的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的东西。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自古就是中华道统的象征,是中国立国之魂。”
吴龙灿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没有儒学的复兴,这样的中国文化复兴是一种噱头,是一种虚假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首先是儒学的复兴,才称之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人们所更加关注的现实,就是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本和根,中国的现代化也许就是殖民化,也许就是非中国化。习总书记去年的视察和讲话是一个起点,表明儒学迎来现代大发展。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在思想文化的研究、宣传以及文艺创作中,习总书记虽然所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他用了八个字来说明,叫‘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岂之解释说,“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导是儒学。孔子所讲的“道”指的是理念、精神;而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价值观。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特别是君子,他的理念、精神追求、价值观是最重要的。“道”就在这儿。“‘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是核心理念,我们今天仍然倡导‘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我们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精神家园、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做到文以载道。习总书记除了提‘文以载道’之外,还提到了用文化来教导人、引导人,脱离低级趣味,摆脱金钱追求等等。所以说这八个字对我们很重要。”张岂之说,“今天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样的信条来指引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