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全市启动干部驻村联户工作,泗水县七千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同于以前一些前呼后拥、蜻蜓点水式的‘下基层’,如今的驻村联户工作从求实效、动真情和常态化入手,着力构建干群之间经常性、常态化的沟通渠道。群众普遍反映:这样的下村儿,热烈欢迎。
求实效:“变干部的强势为群众的强势”
“大妈,请问您知道谁联系您家吗?他来过吗?您知道他的电话是多少吗?”下派办工作人员督查联系群众的工作时,每到一户都会详细询问干部联系农户的具体情况,和每一名驻村干部“较真儿”。干部驻村联户活动在泗水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泗水县民政局党员干部赵士超对驻村联户工作的反应是:“泗水县里是下了大决心,动真格的了”。星村镇赵家岭村村民赵叶秋的直观感受是:现在的干部下来,比原来好打交道了,只这几个月,泗水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就来了好几次,还帮俺们村解决了路灯的问题。
去年以来,泗水县启动党员干部驻村入户联系群众工作,明确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长期联系20户左右的农户,做到人人有联系户、户户有联系人,在规定时间内入户走访,与群众互留联系方式,还要进行社情民意调查。为确保该项工作真正实现“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让群众当主角,变干部的强势为群众的强势,泗水县下派办定期对干部入户联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每个单位的入户情况进行泗水县排名,纳入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动真情:丢“官气”粘“土气”心连心结亲戚
“这几年,我们这些干部抓经济、招商引资、城乡建设,在不知不觉中,跟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我们不能迷失在发展的数字当中,而不知道群众是否认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活动给我们补上了密切群众这一课”,大黄沟乡党组成员卢涛说道。党员干部驻村联户工作不仅要求泗水县的党员干部“身入”,更要带着对群众的真情实感“心入”。
“身心同入”下基层,使干部能够直观感受到群众的现实诉求,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泗水县直部门工作了8年的王瑞,过去进村入户多是例行公事,很少交流谈心。陆续走访了村里的20多户联系户后,她对群众的诉求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一是村里的低保发放是否合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的私心、偏心最容易引发群众不满;二是村里嫁进来的媳妇有没有分到土地而产生怨言,需要干部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
“身心同入”下基层带来了良好的情感交流,激活了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因。“现在家里日子好过了都没啥困难,来看看俺们就觉得挺好的”,12月2日,在星村镇赵家岭村,泗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蔡凡伟和自己的联系户赵叶涛愉快的交谈着。蔡凡伟说:“每次去村民家,他们都热情的倒水、洗水果,这让你觉得为他们多做些事情”。
蔡凡伟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干部少了“官气”,多了“土气”,带着使命联系群众、增强责任意识,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增强宗旨意识,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手拉手帮群众解困,心连心与群众结亲戚。
常态化:“不刮一阵风,常下透地雨”
泗水县人民医院为35名困难学生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困难,泗水县民政局为杨柳镇琴柏村全体老人缴纳了银龄安康保险,为老人们解决后顾之忧……自泗水县干部驻村联户工作开展以来,这样温暖人心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少老人感叹:“当年的驻村工作队又回来了”。
“这样的下村儿,俺们热烈欢迎”,星村镇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蒋凤阳这样评价。泗水县将驻村联户工作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建立与群众经常性、常态化的沟通渠道,让泗水县的党员干部把下基层当做一种追求、一种常态,长期坚持,长效进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