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梁宝寺镇人口不足7万人,有近两万人在沈阳等地从事各类经营活动。广大农民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外出务工、经商,但是,大批留守在家的孩子,却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他们很苦。有的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有的跟姑妈姨妈,还有的不仅无人照料,甚至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嘉祥县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校长韩应俭告诉记者。
据韩校长介绍,有的高龄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孙子,其他亲戚的孩子也会托给他们抚养,最多的一个老人家里有六个孩子。最大的上初三,最小的上三年级。经常是大的哥哥姐姐照顾小的弟弟妹妹,女孩子则负责洗家里所有的衣服。由于他们的监护人跟他们的年龄悬殊太大,再加上本身文化有限,很难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成为这群孩子最大的问题。
星星点灯,爱心接力
“三年来,一路有您们相伴,您们的帮助带给我们无限的光明,您们的关心让我们倍感温暖,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这是“春蕾女童”林艳艳今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写给市妇联的一封感谢信。
事实上,林艳艳能够安心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大学的校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妇联的“春蕾计划”。据统计,十几年来,济宁市各级妇联累计捐款860多万元,建春蕾小学2所,资助贫困失辍学女童、贫困大龄女童、孤儿、女大学生30000多名。
孩子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需要保护。
怎样关爱“留守儿童”?怎样才能让他们享受关爱,快乐生活?事实上,我市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探索。
2012年5月,为继续深化“春蕾计划”,市妇联在新闻媒体发布了一份关于招募“爱心妈妈”的公开信:“如果您愿意付出一点爱心,愿意抽出一点时间,用‘妈妈’真实的爱温暖孩子的心,就请您加入到‘爱心妈妈’的行列。也许您的一个微笑,就会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也许您一句抚慰的话,就会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花……”
一时间,这封信在古老的孔孟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妇联的报名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咨询的、报名的,络绎不绝。“我是一名单亲妈妈能不能报名”“我想咨询一下,能不能报名当爱心爸爸、爱心爷爷”“我有两个孩子已上大学,我有空闲时间帮助孩子”“我想采取一对多的形式,请帮我找四个留守儿童”……他们中有公务员,有企业家,有医生,有打工者,虽然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留守儿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不到一个月时间,正式填表的爱心人士就达2000多名。
这些,都是因为一份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和爱心!
因为这份爱,她来了。崔建秀,这位80后女教师目前是汶上县实验小学一年级四班的语文教师,竟一下子成为了10个贫困娃的“爱心妈妈”。2010年,她到何湾小学支教,一年的支教生涯却让她从此和农村的贫困娃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在QQ群里发动网友,设立爱心救助基金,用4万多元爱心款资助了汶上8名贫困娃及外县的2名贫困孩子。
因为这份爱,她们也来了。任城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厅荣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授牌仪式上,全体工作人员为贫困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了现场捐款,用献爱心的方式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为实现街道内贫困儿童实施长效帮扶,专门设立了“诚阳爱心基金会”。截至目前,基金会已先后发放社会救助基金14万元,救助留守流动儿童36人次。……无数个市民的善良和爱心,让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始终涌动着一种温暖和感动。其实,除了济宁市妇联倡议的“爱心妈妈”外,各县市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这份关爱有机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在作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的泗水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自觉结对一名或多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惯例和传统;县委组织部下派的592个驻村第一书记至少联系一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驻村干部的自觉行动;在地处湖区的微山县,正处于花开季节的119名女大学生村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210余个。就这样,“爱心姐姐”、“爱心妈妈”、“爱心爷爷”;“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爱结对帮扶模式,使济宁市的留守儿童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关心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