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作为我国第一家“走出去”的煤炭企业,进入澳洲开发建设10年来,始终保持了高质高效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国际煤价大幅降低,加之缺乏国际化运作经验,风险防控能力不高,兖煤澳洲公司运营遇到暂时性困难,“如何给外国人当老板”成为摆在兖矿集团新领导班子的新课题。
2014年,兖矿集团把兖煤澳洲公司扭亏增盈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化运作、属地化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发挥自身资金、品牌和管理优势,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通过实施改革整顿、优化调整、控制汇率风险、发挥协同效应等措施,2014年减亏5.57亿澳元,整体经营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
据了解,兖煤澳洲公司累计在澳大利亚投资40.1亿美元,实施7次资本运作,获得煤炭资源量53亿吨、铝土矿勘探资源2.62亿吨。拥有9个生产矿井、4个煤炭资源勘探项目、现有矿井产能4665万吨,是澳洲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历经10年发展成为山东省在澳洲投资规模最大、资产总量最多、发展潜力最好的企业。
跨越中西文化鸿沟
跨国并购界一个“七七定律”: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碰撞,也是兖矿走出去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阻碍之一,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推进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绝不能把在国内现有经验和经营模式拿去运用,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学会换位思考。” 兖矿集团总经理李希勇对此深有感触:“实施国际化发展,必须坚持文化融合、互利共赢。充分尊重东道国的利益诉求,属地化聘用员工队伍和技能工人,努力消除环境、文化、法律、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的差异和冲突,用中国企业的魅力赢得当地政府、社区和员工的理解支持。”
解决之道首先是尊重文化。在走出去发展的最初5年,澳洲公司熟悉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环境、投资法规政策和煤炭公司运营模式。2009年并购菲利克斯公司,2011年并购新泰克煤矿和普力马煤矿,2012年以“现金+股权置换”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兖煤澳洲与格罗斯特煤炭公司合并上市,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
最初走出去发展,在文化、法律、区域和种族方面的差异和冲突很大。面对政府对国有企业占领资源的不公平条款,管理团队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很难建立,沟通困难。澳洲公司尊重他们的法律和文化,融入当地文化环境,主动与工会和社区积极沟通,建立科学的管控体系。通过这十年来的过程,澳籍员工对兖矿集团也有了归属感,主动理解支持大股东的行为,尊重股东利益,为下一步加大国际化的进程,推进国际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澳洲公司的管理人员保罗•斯特林格,在获得兖矿集团授予的2013年劳动模范称号后,以兖矿集团的名义将税后所获15000元人民币奖金,汇入澳思达煤矿有限公司捐款专用账户,用于帮助近期澳思达煤矿事故当事人的家庭,并一再表示荣誉归功于全体员工和管理团队。他2012年加入兖煤澳洲之后,面对举步维艰的内外部环境,倾力扭转雅若碧煤矿经营困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凝聚人心、稳定队伍,调整采场顺序、优化洗选工艺,狠抓管理提效、严格控制成本,在他的带领下,雅若碧煤矿2013年就实现了实现扭亏为盈。不仅为兖州煤业公司多年来倡树和推广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作了有力而生动的注脚,更赢得了兖煤澳洲公司全体员工的爱戴和尊敬。
该公司管理团队鼓励外籍员工勇于创新,积极培养他们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意识,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澳籍员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也深深感染了兖矿团队。两国团队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中取长补短,最终建立了跨越民族壁垒的文化认同感。
“走出去”:适应国际竞争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