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用信息化提升优化就医流程,打破传统就医模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不必排队的就医梦正在变成现实。
家住济宁市区的刘致远这些天咳嗽反复发作,她决定到医院找专家做一下诊断,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不仅在家里就预约了专家挂号,而且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前到医院排大队了。
刘致远说:“以前我得在这里等候,不能随便走动,一直从这里耗着,有了这个“手机平台”,你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你前面还有多少人,然后你可以算着这里等候的人,还有多少等候时间,你从家里赶过来也行,从外面有事赶过来也行。”
手机点一点,就能完成挂号、缴费、查询等一系列就医过程,这种线上操作+线下就诊的“O2O”模式就是济宁市开发的“手机门诊”。除了“叫号查询”,患者还可以通过“检查结果即时发送”功能,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检查报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徐霞说:“以前有的病人上午八点钟来就诊,九点就诊就结束啦,就诊结束,如果等检查报告的时间,或许等到下午,有的等到两点才能出结果,现在不用等了,缩短四、五个小时的时间。
另外,“银医一卡通“通过把病人的银行卡、社保卡和就医信息进行绑定,让患者和家属排队缴费的等候时间大大减少。徐霞说:”取药缴费、检查缴费、治疗缴费这些环节都可以解决掉了,流程大大的优化了,缩短了病人无效的来回移动的时间了。”
在院内,信息化提高着效率,而在院外,远程医疗则在促进分级诊疗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济宁今年对区域内100多个乡镇、社区卫生院实现了心电图网络覆盖,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大医院专家快速准确的诊断。
医师赵娓说:“这是泉林中心卫生院,离这里将近200公里,那里可以显示,这是一个房颤的病人,如果有问题,我一看有问题,我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
目前,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构建了覆盖全市14县市区,146个乡镇和4000多个村的卫生信息化网络,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系统,同时,开发应用覆盖乡、村两级的基层卫生计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济宁市卫计委副主任魏明凯说:各大医院和基层医院远程连线,打破了各医疗机构网络之间互不相通的信息孤岛,院内院外,医疗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特别是检查结果互认,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