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山东济宁市陆续迎来惠普、甲骨文、IBM等世界IT巨擘落户,国内20多家软件领军企业也随之进驻。地处内陆的“煤城”一下子迎来一批“高精尖”集群式投资布局,这让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江心标喜不自禁:“以前,在对外招商时,最关注外商能给当地解决多少就业、创造多少税收,像惠普、甲骨文这样拎包入驻又不搞生产加工的,过去并不被看中,但现在思路全变了。”
“在新常态下,不走出GDP高于一切的老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未来城市间比拼的不再是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是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
“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济宁市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早在2007年,尚处在资源鼎盛时期的济宁,主动摆脱“煤炭依赖症”,突出科技创新,发展替代产业,多年的“煤电独大”格局终于被打破,被称为济宁的第一次转型。
“有了IT产业的助力,将会为推动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配备强劲的动力引擎。”济宁市第二次产业转型的思路是在与国际“高手”接触过程中悄然形成的。
当地企业小松(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使用的“甲骨文”软件,每隔一年就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每次专程赶来的甲骨文公司技术人员对着电脑“啪啪”几下就搞定,这一趟企业要花费300多万元。在济宁,还有734家企业使用着甲骨文的技术。
“再不转型就只能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徘徊,在新一轮产业变革面前,只有把握住了信息化的机遇,才能为传统产业赋予新的活力,也才能开拓出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平昌说。
没有IT人才就不可能成就IT产业,人才关是济宁实施二次产业转型的一道坎儿。济宁市的这个理念与惠普公司提出的“人才—产品—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吻合。在总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正在加紧推进的同时,世界第二大软件企业甲骨文公司也将其人才产业基地项目选在了济宁。在这里,惠普每年有望培养1万名IT业人才,甲骨文也有每年培养2500至3000名人才的计划。
“我们更看重的是人才集聚效益,”济宁市长梅永红告诉记者,“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不仅靠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不断拓展的新兴市场,各类要素的不断集聚就在意料之中。”
为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人才,济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相继出台了鼓励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系列优惠政策。市政府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设立科学技术最高奖,建立人才公寓,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等,着力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聚集“百千万”工程,全市已先后引进了11位国际级“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400多人。
目前,济宁市的信息产业年均增幅高达40%,正稳健地从资源型城市向高科技信息产业新城转型。据介绍,济宁规划用5年时间实现信息产业主营年收入千亿元规模,建设成山东乃至全国的“区域性新硅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