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丛林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来,兖州区总工会立足职能转作风,心系职工强服务,开展了“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帮扶主题活动,全区几万名职工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家庭受益良多,我区帮扶救助工作成为全国工会系统特色品牌。区总工会也因此荣获“全国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建三级网络,促合力帮扶。为集合全区工会力量,全面加强帮扶救助工作,兖州区总工会建立了以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龙头、镇街系统帮扶工作站为支撑、基层企业帮扶工作点为基础的三级帮扶网络。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中心办公面积达120多平米,场地设置了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就业咨询、综合服务四个窗口,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实行了开放式服务,保证日常救助有人接待,职工热线有人接听,帮扶救助有人实施。先后在全区镇街、系统工会建立了15个帮扶工作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帮扶管理网络。同时,按照济宁市总工会《关于在全市工会系统开展“百千万”保障帮扶行动的实施意见》,以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契机,发动全区各级工会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困难职工“一助一”活动,实现了“网络联通、组织联合、工作联动、对象联姻”的工会帮扶运行格局。
主题突出,帮扶显实效。春送岗位,温暖下岗职工。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创业指导。2011年以来,以区总工会为主导,以区高级技工学校为培训基地,先后举办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焊接、机电、钳工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12期,培训职工2400多人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连续4年举办了“春风行动”,使下岗失业职工2200多人次实现了再就业。
夏送清凉,关爱一线职工。各级工会及时为全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一线职工和特殊岗位的职工,送去防暑降温慰问品,激励一线职工顶高温、战酷暑、保生产。2013年和2014年夏季,区委分管领导在区总工会领导的陪同下多次走访慰问了城区交通岗亭、公交车站、华勤集团、太阳纸业、经典重工、环卫局及兴隆文化园建筑工地等高温期间奋战在一线的职工,送了茶叶、矿泉水、毛巾、肥皂等防暑降温物品,为他们送去爱心和清凉。两年来,全区各级工会送清凉活动资金达80多万元。其中,区总工会送清凉资金9万元,慰问一线职工1.2万人次。
金秋助学,圆梦寒门学子。从1996年开始连续19年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全区各级工会共资助困难职工子女3068人,助学资金达613.6万元。其中,区总工会资助困难学子767名,助学资金153.4万元。在每一年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区委领导都会鼓励贫困学子们要自强自立,不要辜负父母和社会关爱。并希望贫困学子学会感恩,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冬送温暖,情系困难职工。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针对不同情况,积极开展生活救助、医疗救助。首先进行全面普查,明确救助重点。及时做好特困职工家庭的核实摸底工作,调整充实特困职工档案,摸清底数,为送温暖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实行层层把关,严格救助程序,进行审查复核,确定救助人员名单。最后走访特困职工,送去党委政府的关爱。每年都由区主要领导和其他区级领导亲自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登门看望劳模代表和部分特困职工,并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节日的问候。送温暖活动开展以来,全区累计救助困难职工及劳模约2.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300多万元。
机制完善,帮扶救助规范有序。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想收到实效,必须健全和完善必要的运行机制,以制度为保证,实现解困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区政府每年都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关心困难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实际生活困难等问题。区总工会定期组织各镇(街)总工会、系统工会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职工帮扶工作。同时,建立日常工作制度,制定完善了《关于帮扶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日常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中心的接待救助流程、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立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