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宗磊 武云飞 石晶)“大坑变广场,天天歌舞响。”在兖州大安镇前官庄村,曾经废弃多年的大土坑,如今“变身”成了村民闲时必去的文化广场,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让支部书记董本良喜上眉梢。
兖州把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重心放在加大基础投入、激活群众主体角色意识、创设长效机制上,形成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互促共进的推进格局。现在,在兖州,一股股新风正慢慢融入百姓生活,卯足了农民兄弟“奔福”的精气神儿。
村里净了 自家美了
春节过后的颜店镇后郗村,处处干净利落。“以前过完年家家户户都灰头土脸的,院里院外都是鞭炮皮。”村支部书记罗光玉说,今年过年,谁家放鞭了,自己就先扫成堆,村里的保洁员再统一清理,里里外外就干净多了。
从垃圾遍地无人过问,到放完鞭炮自觉清扫。罗光玉介绍,这要归功于村里组织的卫生示范户评比。每两周对各家各户的庭院和室内卫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对达标户挂牌表彰。“这个牌子是动态的,差了就会摘牌子,”罗光玉认真地说。
整治村容村貌,不在一朝一夕。兖州不断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长效机制,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不仅在所有镇都建了1座小型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每村设置了1个容量15方的下沉式垃圾箱体,而且每村按照人口数2‰至3‰的比例配置专职保洁员,全区农村环卫保洁队伍达到1026 人。
好事多了 榜样“火”了
“我推荐刘继和,老刘不光照顾80岁的老父亲带了好头,和三个兄弟也从没红过脸。”2月25日傍晚,在新驿镇型堂村的道德评议会上,评议会成员刘书成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刘书成坐下后,评议代表们就叽叽喳喳讨论开了。“讨论定下来之后,再把人选报给村委会把关确定,刘继和就是‘爱德模范’了。”刘书成对笔者说。“谁上红榜,大伙儿说了算。”评议会会长刘其学介绍,去年,村民自发成立了道德评议会,每个月都要对村里的好人好事推荐评议、上榜公示。
榜评四德模范,给这个小村带来了一股新风,越来越多的人争上“四德榜”,争当好人做好事。近年,兖州组织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及“文明卫生示范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等系列评佳行动,涌现出一批省市区级“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卫生示范户,全区“文明示范户”达到9万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85%。
广场“热”了 活动有了
2月26日下午,大安镇柳家庙村村民王长兰陪着小孙子在社区文体广场玩,王长兰高兴地说:“现在广场可热闹了,白天是小孩儿们玩,晚上妇女们来跳舞。”而在夜幕灯光下的大安镇安邱府社区健身广场,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和老人们站成一排,有模有样地练习当地传统武术大洪拳。“村级文化广场建起来后,群众出来健身活动的多了,憋在家里的少了,连邻里关系都比以前更和谐了。”大安镇文化站站长韩春顶感慨地说。
栽上文化梧桐树,为的是培养文化土凤凰。如今,兖州10个镇街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站,93%以上的村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借力文体广场的载体支撑,兖州开展了“文化培训、欢乐万家”和“一月一主题、月月都精彩”群众文化活动,,完成了全区437个村(社区)的文化培训,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达到500余支,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月一场电影逐渐成为新常态。前不久,省文明委公布了第二批省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市、区),兖州位列其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