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 张彦彦)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来济宁视察并在孔子研究院与专家学者座谈已有两年,再次见到骆承烈教授时,他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不同的是,虽然已年过八旬,但他比以前更忙了……
11月14日,在骆承烈教授家里,记者看到他正为将要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联大会写学术小传。作为大会顾问委员会的一员,会议期间,除了发表自己的学术小传,他还将对相关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和汇总。“这两年是做了一些事。讲学54次,参加学术会16次,发表文章20余篇,最近还在做《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每天都很充实。”骆承烈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说。
两年前的座谈会上,骆承烈以《在传统基础上继续革新》为题,以儒家文化与现代结合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国学工作,他提出要让孩子和为官者多学习传统文化。当他拿出自己所撰写的《清正廉明颂》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赞赏,并当场要书表示回去细读。“当时我向总书记承诺,还要再干上十年。”骆承烈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骆承烈在研究国学时,本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式转化,创新式发展”和古为今用的精神,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骆承烈说,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晚辈对父母的孝敬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孝文化”应该是当前最应该被重视的。两年来,骆承烈对此做了很多工作。
一本不到两千字的《孝经》在汉代便尊为经。为了使孝道在当今更容易执行,在山东省老年学会主持下,骆承烈编出了新的《二十四孝》。按照“内容出自古人、此人有生动的孝的行为、这些古人的孝行今人都能学习”的原则,除文字以外又配以形象的绘图。自齐鲁书社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后已扩至全国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立于市人民公园大门内30米长,2.6米宽的《孝贤碑》,正面刻着《新编二十四孝图》,2014年荣获“世界基尼斯纪录”。
古代的《百孝篇》实有84句,每句一个“孝”字,有优有劣。骆承烈对其修改后,依今日需要增补16句,共100句,100个“孝”字更名副其实,教育今人。另外,结合当今人们对孝的认识,子女对父母孝亲的内容等,他编成《中华孝亲四字歌》,亦广泛推行,有的地方刻石永存。
除此之外,骆承烈还在传递儒商精神、传承传统节日、把经典搬上银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骆承烈说,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从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如今的现实与过去不一样,应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更好做到“古为今用”、创造式转化,创新式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