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一座城市前途和命运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
济宁这座资源型城市,对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渴望,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10月31日,济宁迎来了我省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济宁正式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中科院金属所举行山东成果对接会,如春雷乍响,温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科创土壤,播撒下更多创新的种子。
以文化底蕴著称的孔孟之乡,正吸引着全国科研大院大所的目光。
一
有人说,她是一座勇扛文化复兴大旗的城市,“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叫响大江南北,曲阜文化示范区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建成开放;
有人说,她是一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四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一大批紧锣密鼓建设中的重大交通设施,都为她增色不少;
有人说,她是一座产业聚集、体系完备的城市,建成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信息产业4个千亿级和食品、造纸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有人说,她是一座高幸福指数的城市,这里是绿色、包容、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生命体……
这些都是济宁的千变一面。迈进新时代,该如何再续辉煌?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的济宁,从未忘记前进的初心、更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今天,放眼全国全省各地,许多城市都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区域竞争,济宁人深刻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转型发展该转向何处,科技驱动如何实现?产业结构怎样调整更合理?新动能该如何积蓄培育?在以往与科研大院大所的合作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对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推动转型中的作用,感受更深刻、看得更清楚、认识更充分。
可以说,济宁聚力科技创新的基础越来越实,环境越来越好,路径越来越清晰。
春华秋实,厚积薄发。对科技创新孜孜以求的济宁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10月31日,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济宁市正式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中科院金属所举行山东成果对接会,这是对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落实,更是济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培育出区域竞争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战略。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的“门槛”之高、落户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不在发展中掉队、不在竞争中落后,济宁决策者们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知难不畏者,绝壁可攀!
二
很多人认为,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进合作,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专利”。但实际上,济宁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层次不够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这都需要“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一场革命。
本次活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6名专家带着30多项高精尖的科技产业化成果来到济宁,举行最新科技成果发布会,与山东省和济宁市共125家企业面对面科技成果对接。共达成技术合作意向11个,签订《滚珠丝杠副耐磨性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等意向合作协议项目3个。
对接活动期间,济宁市重点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共有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了半导体器件、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新引进的新型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国内985、211高校,国千人才创业,海外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基金等,项目科技含量高、项目规模大,直接面向制造业,产业化前景明确。20个项目累计合同金额63.15亿元。这批项目签约并建成后,将给济宁经济插上创新的翅膀,有力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的台阶,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