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美华人对华人同胞的恐慌抢购提出了批评。因为一些超市的退货政策规定,食品虽可退货,但即便没有开封,超市也不会重新上架售卖,而是一律丢弃。不少在美华人因此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呼吁,囤积食品的华人不要在恐慌过后退货,而是捐赠给慈善机构,以免造成无端浪费。
公共恐慌情绪本身就具有事实的放大器和哈哈镜效应,加上大选年和党争背景导致的某种推波助澜、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动静的高关注度,这种效应就更加迅速而强烈。由于疫情全球蔓延趋势加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又已放宽检测标准,全美检验中心数量大增,很多卫生专家都预期美国确诊病例还将上升,这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疫情恐慌”很可能还会在美国继续飞一阵子。
不过,公众恐慌不是捂紧信息盖子就能够避免发生的;相反,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信息盖子捂得越紧,公众恐慌情绪可能越剧烈,更难以避免医疗资源遭到挤兑乃至局势失控。况且,一定限度的公众恐慌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有助于短时间内高度强化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能反过来对责任部门形成舆论和社会压力,督促后者保持信息透明和加强应对措施,从而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快速进入最大程度地预防灾害所需要的应急状态。
4
需要往美国寄口罩吗?
武汉封城以来,疫情给不少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带来一定压力。
一方面,近年,美国社会上种族主义情绪本就有所抬头。疫情发生之前,不时也会出现针对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现象。疫情发生之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没有正式名称,不少媒体为图省事而称呼为“中国肺炎”“武汉肺炎”,由于美国对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的报道相当广泛,大量中餐馆、华人超市的生意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西方社会,人们通常的观念是生病者佩戴口罩,目的是为了保护别人。这与中国人的观念差别很大。因而,在美国,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往往会让他人误解你自己在生病。直至今日,美国疾控中心仍然明确表示不认为普通人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在美生活多年的许多华人也经常提醒,公共场合佩戴口罩需谨慎,避免引发误会和紧张。

早在1月下旬至2月初,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蔓延的风险,美国高校就纷纷与美国疾控中心和当地卫生部门等合作监测,并向学生和教职员工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学校采取的防范措施。纽约时装学院在通知中列举的措施包括:对特定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在校园和宿舍楼周围张贴相关信息;为教职员工准备个人防护用品;在宿舍楼设立隔离室,如有学生被隔离将为其提供食物和卫生服务;与纽约市卫生局沟通准备病床,如有疑似患者可随即入住有防护设施的医院等。
2月下旬,库叔前往弗吉尼亚州一家全科诊所,坐在问诊台后的男护士和等候呼叫的患者都没有佩戴口罩。但问诊台上放置了和纸巾盒大小相似的一盒普通医用口罩供患者自行取用,旁边的说明写道,如果您感冒、咳嗽或发烧,请您戴上口罩。诊所墙上贴着一张咳嗽时如何防止飞沫传播的漫画说明里进一步明确写道:“如咳嗽,可能会被要求戴上口罩,这是为了保护其他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