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颁布了包含居民花费价格(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投资和花费等在内的多项最新的中国经济数据。
7月数据“现身”,先是引来国内股市一片跳水声,随后全球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中国,"中国CPI创新高"成了它们异口同声的话。
“通胀大幅攀升,是中国未来数月面临的一大风险。”英国《金融时报》第一时间刊文称,“CPI涨至3.3%,再破政府制定的3%的警惕线。”
不过,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认为,这种上涨趋势很有可能是暂时性的。而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澳大利亚人报》也说,中国今年的CPI上涨将在政府的可控范畴之内。
风险
警惕通胀"火山"爆发
《金融时报》以《中国经济7月持续减速,但通胀抬头》为题报道称,随着为房地产市场降温以及下降能耗的措施开端见效,中国7月经济持续放缓。同时,CPI进一步上涨,今年第二次突破政府制定的3%的警惕线。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CPI的增加只是一个短期现象,部分原因是近期的洪涝灾害捣乱了食品供给。
但是,该报道指出,中国在未来数月将面临通胀大幅攀升,"如果经济减速的步伐逐渐加快,那么将压缩政府扶持经济的空间。"
美国研究机构Stone & McCarthy分析师奥尔利克表现,CPI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高程度提示着人们,中国货币刺激政策的代价尚未完整浮现,通胀"火山"距离爆发为时不远了。
但是,英国路透社则认为,中国重要增加指标放缓、CPI反弹,这些市场都已有预期,金融市场对中国数据的反应总体上偏向乐观。
报道称,中国刚刚颁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然没有给市场太多意外。去年前低后高的基数以及宏观调控的持续,使得工业和花费增速持续下滑,而CPI持续上涨更多地源于统计滞后性,以及粮价的上涨。
分析
CPI 上涨不是长久之势
7月中国CPI创新高,成了各大媒体的热门话题。
当不少专家认为中国通胀攀升的风险大增时,英国媒体对CPI的未来走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部分地区持续的灾害气象、国际市场粮价及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是否会助推中国CPI的涨势?"
《旧金山纪事报》在今晨的报道中指出,尽管中国CPI飙升至年内最高程度,但是由于大部分原因是受洪灾、农作物涨价等影响,这种上涨趋势将很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报道援引奥尔利克的话称,7月的CPI高点所标记的"物价压力"将会消退,政府将会更加关注提振经济。此外,7月房价与6月持平也标记着政府对房价的把持正在起作用。
国家统计局消息发言人盛来运表现,未来克制CPI上涨的因素将大于推动因素,预计全年物价保持基础稳固,7月CPI上涨属于季节性反弹。
而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也指出,CPI上涨的要害因素是灾害气象导致猪肉和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价格上涨。从中国把持粮食的情况来看,外部因素只是短期的心理影响,而中国的粮食供给也并未呈现问题。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认为,CPI涨幅符合预期,很多导致CPI上涨的因素是不可持续的,伴随着这些因素的消退,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通胀将得到把持。
预测
全年CPI将把持在3%的范畴内
《澳大利亚人报》援引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蒂芬多夫的话称,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政府担心的话题之一,但是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的CPI在短期内将上升到4%的高位。
报道称,由于此次CPI数据只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所以未来数月内通胀的压力将逐步减小。今年的CPI上涨将在政府的可控范畴3%的程度之内。
美国媒体《市场观察》也认为,尽管CPI上涨至21个月来的新高,但在严重的洪灾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后,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打消物价上涨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