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纽约时报》时尚记者Eric Wilson他看来,新场地并非最大的改变,洗牌后的时尚传媒界才是时装周期间前排的关注点。而比起媒体间的争夺战,向来最为商业化的纽约时装业如今却表现出了开放的态度,敞开胸怀接纳新人。如此一来,不仅美国时尚业的未来隐约可见,其主角之一—亚裔设计师们也崭露头角了。

纽约2011春夏时装周 众星助阵Argentina Group Show专场秀

纽约时装周2011春夏系列近日举行
新场地前排座次成难题
时尚中立国覆没?
时装周迁往新的场地,上一季的客人座位名单也随之作废。首先是必须小心对待的明星们:除了Blake Lively、Claire Danes和Julianne Moore这几个一贯的难题之外,本季Snooki又会不会成为大热门?这需要好好考虑。其次,那群后浪推前浪的热门博主也绝对不能怠慢。而传统传媒界这 半年来的动荡,则为品牌公关们出了一道新难题:到底要怎么有效地安排尊贵的主编们就座,才能做到皆大欢喜呢?
自今年2月的时装周结束以来,时尚传媒业发生了一场牵涉甚广的人事变动,《W》、《Elle》、《Vogue》、《New York》、 《女装日报》、《T Magazine》和《华尔街邮报》时装副刊全被卷了进去,总共有超过30个前排常客调换东家。这样一来,公关公司可就乱了套。James LaForce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公关,至少参与组织过六次时装周发布。本季,他发现过去的老规矩好像用不上了。一般来说,在互为竞争对手的杂志主编之间 (《Vogue》、《Elle》、《Harper’s Bazaar》)最少要相隔两个座位,然而这次,新对手们把老规矩打乱了。“很可能发生一场混战。”他叹着气告诉我。
比起现实中的你争我夺,《穿Prada的女魔头》简直就是小人书。圈内谣言四起,人们好奇地做出各种猜测,记者和摄影师都在第一时间报道前排风光。在时装 周开始之前,《Details》杂志主编Dan Peres对我说:“我很想知道谁会坐在Lady Gaga旁边。”也有人抱着看笑话的态度。《The Daily》主编Brandusa Niro决定用一整期的内容做个“2010夏天的媒体末世情绪”特刊,探讨这场业界人事大洗牌。她特别关注前《纽约观察家》主编,现《女装日报》编辑总监 Peter W. Kaplan。她认为,时尚触觉并非此人的强项。

Marc Jacobs2011纽约春夏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杂志主编的前排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让位于名不见经传的明星,或者是风头正劲的博主。前《名利场》时装总监 Michael Roberts对我说:“自从顽皮男孩(Bryan Boy)和那个长着97岁面孔的13岁小姑娘(Tavi Gevinson)出道以来,世道已经变了一阵子了。”为了在新世纪生存下去,各大传统媒体也在建设网上国土。举个例子,在与Style.com合作十年之后,《Vogue》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网站Vogue.com,甚至不惜挖昔日盟友的墙脚,聘用了Style.com的时尚评论家Sarah Mower和创意总监Candy Pratts Price。这么一来,公关就不好把这两家媒体排在相邻位置了。同样的,《女装日报》的编辑们过去常为《W》供稿,而这次面对《W》的新主编,前《T Magazine》主编Stefano Tonchi,他们可能会敬而远之。
有个不肯透露姓名的公关在采访中向我透露,Vogue.com正在争取重要品牌的预览权—这在过去是《女装日报》的独家领地。“有点吓人啊。”他说。
在大洗牌之前,报纸评论员和杂志主编们在品牌竞争大战中起到缓冲作用,相当于一片中立的领土。如今,他们却身不由己,卷入到了圈内的复杂关系当中。LaForce向我叹息道:“我们失去了我们的瑞士。”
时装周迁往新的场地,上一季的客人座位名单也随之作废。首先是必须小心对待的明星们:除了Blake Lively、Claire Danes和Julianne Moore这几个一贯的难题之外,本季Snooki又会不会成为大热门?这需要好好考虑。其次,那群后浪推前浪的热门博主也绝对不能怠慢。而传统传媒界这
半年来的动荡,则为品牌公关们出了一道新难题:到底要怎么有效地安排尊贵的主编们就座,才能做到皆大欢喜呢?自今年2月的时装周结束以来,时尚传媒业发生了一场牵涉甚广的人事变动,《W》、《Elle》、《Vogue》、《New York》、 《女装日报》、《T Magazine》和《华尔街邮报》时装副刊全被卷了进去,总共有超过30个前排常客调换东家。这样一来,公关公司可就乱了套。James LaForce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公关,至少参与组织过六次时装周发布。本季,他发现过去的老规矩好像用不上了。一般来说,在互为竞争对手的杂志主编之间 (《Vogue》、《Elle》、《Harper’s Bazaar》)最少要相隔两个座位,然而这次,新对手们把老规矩打乱了。“很可能发生一场混战。”他叹着气告诉我。比起现实中的你争我夺,《穿Prada的女魔头》简直就是小人书。圈内谣言四起,人们好奇地做出各种猜测,记者和摄影师都在第一时间报道前排风光。在时装 周开始之前,《Details》杂志主编Dan Peres对我说:“我很想知道谁会坐在Lady Gaga旁边。”也有人抱着看笑话的态度。《The Daily》主编Brandusa Niro决定用一整期的内容做个“2010夏天的媒体末世情绪”特刊,探讨这场业界人事大洗牌。她特别关注前《纽约观察家》主编,现《女装日报》编辑总监 Peter W. Kaplan。她认为,时尚触觉并非此人的强项。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杂志主编的前排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让位于名不见经传的明星,或者是风头正劲的博主。前《名利场》时装总监 Michael Roberts对我说:“自从顽皮男孩(Bryan Boy)和那个长着97岁面孔的13岁小姑娘(Tavi Gevinson)出道以来,世道已经变了一阵子了。”为了在新世纪生存下去,各大传统媒体也在建设网上国土。举个例子,在与Style.com合作十年之后,《Vogue》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网站Vogue.com,甚至不惜挖昔日盟友的墙脚,聘用了Style.com的时尚评论家Sarah Mower和创意总监Candy Pratts Price。这么一来,公关就不好把这两家媒体排在相邻位置了。同样的,《女装日报》的编辑们过去常为《W》供稿,而这次面对《W》的新主编,前《T Magazine》主编Stefano Tonchi,他们可能会敬而远之。有个不肯透露姓名的公关在采访中向我透露,Vogue.com正在争取重要品牌的预览权—这在过去是《女装日报》的独家领地。“有点吓人啊。”他说。在大洗牌之前,报纸评论员和杂志主编们在品牌竞争大战中起到缓冲作用,相当于一片中立的领土。如今,他们却身不由己,卷入到了圈内的复杂关系当中。LaForce向我叹息道:“我们失去了我们的瑞士。”
“纽约六君子”摩拳擦掌
一片新锐设计师的乐土?
参加本届纽约时装周的大多数设计师创建品牌都未满10 年。虽然纽约向来不是一座善待设计天才的城市,可是,眼下活跃于纽约时尚舞台的新人设计师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事实上,最聪明的纽约新锐设计师已经迅速赶超了他们的前辈。2007 年创立品牌的Alexander Wang 去年的销量已经达到2500 万美元。Phillip Lim 在纽约、洛杉矶、东京和首尔都开设了旗舰店。这些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善于顺应流行文化,编织人际网络,并凭借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人扶持计划一鸣惊人。正如Parsons 设计学院的院长Simon Collins 所言:“他们依靠手机就能找到工厂。”
2005 年,我的同事Cathy Horyn 曾效仿1990 年代“安特卫普六君子”的概念,推选出“巴黎六君子”。而当时的纽约时尚大佬们不是退休、过气,就是原地踏步。今天,一个事实令当今纽约时尚界激动:即将改变美国时尚风貌的设计师并不止六位,而是整整一代人。在时装周开始前夕,我与六位最具潜力的纽约新锐设计师聊天——Joseph Altuzarra 自立门户之前曾效力于Givenchy ;Sophie Theallet 在巴黎工作多年后来到纽约, 并摘得CFDA 与《Vogue》设立的新人设计师奖金;AlexaAdams 与Flora Gill 在为Karl Lagerfeld工作时结识,后来合作创立了Ohne Titel品牌;Wayne Lee 创立Wayne 前曾是Barneys 百货的买手;Suno 的设计师Max Osterweis 在肯尼亚旅行时获得灵感,决定用肯尼亚传统布料制作服装,以帮助当地人建立服装产业;男装设计师Patrik Ervell 曾在《V》等多本时尚杂志工作。
Altuzarra告诉我:“在这里,年轻设计师也可以获得成功。人们求才若渴。在巴黎和米兰,你只能看到一家又一家大型时装屋,他们大量占据了时装周日程和店铺资源,想要打入那样的市场要难得多。”Theallet 也深有同感:“纽约时尚圈的氛围开放而宽松,设计师们彼此熟悉,常常呆在一起。你不会感受到老牌高级时装屋的压力,也不存在大型奢侈品集团,人们愿意了解你,给你机会。在封闭的巴黎时尚圈,你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Ervell 的品牌始于纽约精品店Opening Ceremony。开业之初, 他只有两三件商品在店里卖。“头两年里,我的品牌是与这家店一起成长的。”他说。Theallet 的伯乐则是一位名叫Janet Brown的零售商,在她首次创业遭挫时,Brown鼓励她不要止步,不要抱怨,只管放手去做,“要像iPod 一样不停运转下去”。
他们的话道出了越来越多设计师们选择在纽约创业的原因,过去,伦敦被视为新生力量的发源地,如今纽约也加入了进来,比起伦敦,这儿的资金更充足,商业运作也更成熟规范,更何况,像美国这样巨大的市场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难以比拟的。纽约时尚界的新人扶持项目层出不穷,这些奖项不仅意味着丰厚的资金,还跟随着大量媒体曝光。不过,新人设计师们对待媒体的态度倒显得分外谨慎。“曝光率是可以控制,你不必来者不拒,而是可以进行筛选和取舍。在纽约建立一个新品牌很容易,但是倒闭起来也很容易。如果你控制好自己的品牌建立方式,步伐就会更稳当。”Altuzarra 说。
纽约时装界的新贵们并不渴求一夜成名,他们大都将DriesVan Noten 这样作风低调,却叫好又叫座的设计师品牌视为楷模。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都坚持小规模、低成本的运作。Altuzarra 指出:“真正有眼光的人会买你的产品,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想要你的设计,却在Zara 购买。靠服装来做大生意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利润降低了。人们想要高品质的服装,却希望价格便宜。我们只能尽量控制成本结构。我们的团队非常小,要先确保销量,再发展公司规模。”他认为,早年为其他品牌工作的经历对创业大有帮助。“关于媒体宣传和商业运作的套路,你必须要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
半年前,Ervell 为自己的品牌增设了面向全球的网购业务,虽然订单以北美地区为主,仍带来了可观的销量。他还发现,在过去一两年里,亚洲市场也对销量大有贡献。无独有偶,Adams 也特别注意到中国市场的良好反响。他说:“中国人的钱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对新兴设计师感兴趣,他们很开明,消息灵通。”品牌创立不满五年,产品便能远销中国,在这一点上,欧美前辈们是难以企及的。不过,Ervell 清醒地指出:“与四年前相比,如今创立新品牌肯定要困难得多,因为现在纽约的经济形势已全然不同。”Theallet 则认为,新人辈出始终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这儿热闹沸腾,才会备受瞩目,纽约时装界日益庞大,全世界就会对纽约越加关注。”
那么,他们距离成功究竟还有多远?“请再给我们几年时间吧。”Osterweis的这句话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亚裔设计师风头正劲
美国时装的未来?
亚裔设计师正在成为美国时装业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今年6月CFDA颁出的三项年度最佳新锐设计师奖全部被华裔领走,他们分别是Richard Chai、Jason Wu和Alexander Wang。在本次时装周上,这三位设计师加上Thakoon Panichgul、Prabal Gurung、Phillip Lim和Derek Lam,一起组成了一支第七大道的新力量—他们可能会造就美国时装的未来。
事实上,华裔设计师今天的崛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埋下了种子。今天在Parsons设计学院,大约有70%的国际学生来自亚洲。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的1200名学生中有23%是亚洲人和亚裔。上世纪80年代,Anna Sui和Vera Wang代表着新生的亚洲力量。今天,这股力量明显增强了。截至1995年,CFDA成员中只有10名亚裔,如今则已经增长到了35名。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犹太裔设计师充当着美国时装生力军的角色(Calvin Klein、Donna Karan、 Ralph Lauren、 Marc Jacobs、Michael Kors)。而如今崭露头角的亚裔设计师们也曾走过与犹太裔设计师相似的道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多数以开服装厂起家。Derek Lam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祖父母经营新娘礼服加工厂,父亲从事服饰进口。
与1980年代在巴黎获得成功的日本设计师们不同,纽约的这些华裔设计师并不具有鲜明的共同风格。Alexander Wang的街头风格与Derek Lam那些华美的礼服毫无相似之处,与Peter Som的多彩印花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所谓的“美国亚裔风格”还无从说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