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30年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对分担公众看病就医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基本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但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体系分割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当时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存在总体水平不高、群体间差距大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度经历挑战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但依托传统经济体制的医疗保障制度却受到很大冲击。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合作医疗迅速萎缩,到80年代中期,全国只有不足10%的农村还保留这项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企业自负盈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政府财政间的利益统筹关系,依托企业的劳保医疗也逐步陷入困境;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逐步改为“分级所有、分灶吃饭”后,不少地方的公费医疗制度也不堪重负。与此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投入水平逐年下降,并要求有关机构学习企业改革经验,加强经济核算,服务系统所具有的保障功能逐步弱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这类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医疗保障也逐步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
1993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适应改革要求,同时基于医疗保障领域面临的问题,国家开始全面改革职工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确立了统帐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制度的目标覆盖人群也拓展到各种经济类型的职工。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等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但受多方面体制因素的影响,有关制度建设较为缓慢。这一时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方面,受政府投入减少、鼓励学习企业改革经验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放权、强化经济激励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关措施大大调动了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也使服务体系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上述一系列问题对公众看病就医构成了突出影响。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必须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力量;另一方面,许多医疗服务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也导致医疗费用过快上涨,致使“看病贵、看病难”以及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逐步突出,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受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的影响,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也面临诸多困难。
(三)在新一轮医改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从2003年开始,针对广大农村居民缺乏医疗保障问题,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政府投入为主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该项制度自实施以来,进展迅速,目前已经把绝大部分农民纳入保障体系。近年来,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模式,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目前,该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在迅速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稳步发展。通过这三项制度建设,全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人口已由低谷时不足2亿扩大至目前的12亿以上,基本实现了人人都有制度保障。此外,商业医疗保险等也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除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外,医疗服务体系一度失去的保障功能也开始恢复。国家全面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相当一部分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做到免费向公众提供;全面启动了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强了投入,并开始对有关服务价格实施管理,通过政府投入分担有关费用成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