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卫生部关于国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只占6.48%,也就是说100个人里还不到7个人能分辨健康信息的真伪。”郭凡礼说,正是健康素养的缺乏,才让不科学的养生理论大行其道。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也浏览过张悟本写的养生书籍。他告诉记者,在这本书里,关于经络和穴位的中医基础理论是没有错误的。“但问题在于书中提到的搭配方子。这些方子都是个人的体验以及道听途说,没有科学论证,也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张悟本的书中提到‘生吃黄鳝’可以治疗肠梗阻。其实,这是瑶州、苗州等少数民族的土方子,黄鳝钻来钻去,可以买通人体堵塞的大肠和小肠。但是,一旦黄鳝进入胆道,就会造成胆管堵塞,易使人们患上‘堵塞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药食同源”的说法在中国深入人心。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各种著作中提出的可供食疗的食物超过了200种,目前卫生部也界定了近百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常识和习惯,加上中医本身的一些理论和说法,使各种养生理论更容易被人们佩服。
目前,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很多人还不能懂得,现代医学并非全能,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彻底治愈,现代医学还会存在诊断不明白、疗效不满意等问题。这些都催生出大批有养生需求的大众,他们也因此情愿信任“神医”。
“类似问题之所以产生,我们也不能把义务完整推到张悟本这些人身上。”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段鹏告诉记者,在这些事件中,媒体也有必定的义务。
在某著名电视台任节目编导的宋小姐告诉记者,在制作养生类节目时,为了寻求节目后果,通常编导都会请求来访专家将药物和治疗方法说到有近100%的后果。“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断定必定能够治好疾病,这样对观众怎么能有说服力?扩大的疗效才更易被人接收、参考、效仿,从而引起社会反应。”
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份调查显示,养生保健电视节目收视率长期稳居各类电视节目标前三位。除了央视外,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中,创办养生保健节目标有20多个。一些电视台,养生医疗主题类节目占节目比例约8成,为了进步收视率,节目组也更愿意捧红一些养生、医疗明星,扩大其影响力,集合固定的收视人群。
而如今,图书出版界的运作模式也加速了神医的崛起。很多养生专家自掏腰包出书,为了图书能够畅销,出版人会通过“打榜”的方法让其进入有影响力的图书排行榜。与此同时,包装团队也会为养生专家虚构出种种光鲜的经历和头衔,并将这些打在书、海报上进行宣传。媒体和图书出版的“配合”加速了这些人的走红,因此一批批“神医”就这样出生了。
段鹏说,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当属于社会大众以及所有国民,但是中国的媒体离这个请求却还有一段距离。由于资讯发达,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是一致的,任何一个热门问题都不可能会存在独家报道,于是媒领会被一些事件背后的推手和炒作困惑,从而导致跟风现象。“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任何年代,媒体都要把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才干考虑盈利问题。”
段鹏指出,国外一些主流媒领会在一个热门消息呈现时另辟蹊径,以一个奇特的视角去报道该消息,但是中国目前的消息报道却经常缺乏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例如当中国养生呈现热潮时,中国的主流媒体都开端做养生节目,而当大家发明张悟本的养生理念存有问题时,又开端一股脑儿地进行打击。中国关于媒体的相干法律相对健全,但现行的问题是履行、处分、自律的力度却很弱,大多还依附编导和记者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骆诗文看来,目前,“养生”在法律法规中,仍然为难地停留在“盲区”。养生专家资质混乱,缺乏监管,缺乏统一有效的行业规矩。养生保健市场还没有一个监管机构的存在,对于养生类书籍和节目,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审查标准进行“把关”。这直接导致部分错误的养生观念已经造成群体效应后,有关部门才进行滞后性的“纠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