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故事
一日两潮 海神庙中听一段悬疑故事
海宁盐官观潮由来已久,与海宁潮有关的故事也由来已久。
因为海宁盐官的潮水一天之中有日潮和夜潮两次,所以叫“一日两潮”。与这个“一日两潮”相干的真真假假的皇家故事,恐怕是关于潮水故事中最诡异最具悬疑色彩的一个了。
这个真真假假的故事是:传说雍正以修正遗诏的手段谋夺了皇位后,还杀害了与他争位的十四皇子。此后夜夜恶梦,于是请愿:朕在京城一天上一朝,浙江海宁一天有两朝(潮),朕在那儿给你造一座银銮殿,你到那里去吧。于是海神庙便因愿而建。
带着这个真真假假的故事跨过海神庙山门的高门槛,走进这座宫殿建筑。在仪门摆设着的海神庙复原模型上,找到了第一个悬疑:中轴线上有歌有舞、山门、仪门、正殿、御碑亭、寝殿和两侧配殿、天后宫、水仙阁等,整体建筑结构对称,气势宏大。但从设置看,是宫非宫,是庙非庙,若说是宫,里面供奉着神灵;若说是庙,庙里不可能有戏台、寝殿楼,更不会有道院、天后宫。
回头再打量海神庙中最为雄壮的建筑正殿,有了第二个悬疑: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正脊中双龙抢珠。脊梁两侧有高大的鸱吻。看这廊柱,前后左右共有24根,均是用整块汉白玉雕刻,每根重5—6吨。在封建社会,一般来说,汉白玉石料的规格高,只有皇宫皇室及文庙可用,其它处所一般不能用,但海神庙却是个例外。而这样的工程,在当时只花了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而且用的款项是“拨内帑十万”也就是说雍正是从自己的“私房钱”里开支的。
进了大殿,第三个悬疑来了:正上方挂着雍正敕的匾“福宁昭泰”。正中供奉的主神是“浙海之神”。只见他头顶珠冠,身着皇袍,但却手持朝笏,似乎并非在接收别人的朝拜,而是躬身朝拜别人,这君不君臣不臣,不伦不类的样子又成了人们猜忌他是康熙第十四子化身的一个“根据”。
左右配神分辨是当年修筑海塘有功的吴越王钱镠和民间传说的潮神伍子胥。再看顶部花纹,共有五彩团龙、团凤图案81个。庙中怎么会龙、凤图案呢?这似乎又是海神庙的一个不寻常之处。
再往后走便看到了御碑亭。碑身正面是雍正口述的《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阴面是乾隆口述的《御制阅海塘记》。据说父子双皇碑在全国只有盐官海神庙中一处。在这碑文中,有人又找出了悬疑:帝王对碑文的行文格式非常严谨,每遇到“天”字它是代表神权的必定顶格,表现第一位。乾隆的名字是代表皇权的当然要比“天”字低。而两者之间只能是已故先皇的名字或直系皇室长辈的名字。神仙与皇室其他成员的名字当然要低一等排到第四位。而在这碑文中“海神”二字并没有排在第四位,而是排在“天”与乾隆之间。这只能一种说明:海神就是乾隆的直系长辈——他的叔叔。
一潮四看 潮起潮落中找到世间公平
海宁盐官潮简略分是一日两潮,但最懂行的人讲究的是“一潮四看”。所谓“一潮四看”,单日潮就有“一线潮”、“交会潮” “返头潮”之分,加上夜潮,就变成一潮四看了。一个自然现象引起的潮水,在看潮人的眼里凭空多出了许多别样趣味。
潮水的来去是根据日期的不同,每天有固定看潮时间的,夜潮有时会在晚上2点到来,爱好看潮的人会从晚上12点就守在观潮点等着潮水,等潮水退去后随便找个处所迷上一阵,第二天又去赶日潮里的另外几潮。而且由于江道的变迁古今观潮的最佳点也在不断沿江下移:唐宋时观潮胜地在杭州,从明朝以后观潮胜地已移到今天的海宁盐官,上世纪70年代以来,要在盐官镇以东十几里的八堡才干看到最出色的涌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