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行走粤西粤东多个留守儿童凑集村,发明“问题少年”比“好孩子”更扎眼
-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疾病、行动偏差、安全失保……我省100多万留守儿童现状令人忧心
-关注留守儿童与扶贫相联合,广东欲破困局,3409个贫困村将建“盼望家园”
这些孩子数量宏大,广泛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
这些孩子爱好城市却只能留守,城市打工者菲薄的收入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夹击着留守少年儿童们的幻想。
这些孩子不少心情愁闷,全省100多万“不开心”的留守少年儿童,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容疏忽的弱势群体。
……
扶贫济困,广东并没有忘记这些非常值得关注的孩子,破解留守儿童困局的广东尝试已在进行。前不久,共青团广东省委、省民政厅扶贫济困工作座谈会上,把关爱留守儿童为重要对象的“盼望家园”建设定为扶贫济困的重点项目。
一场青年人积极主动投身于攻坚“穷广东”的战斗正在打响。
返乡留守的哀愁
城市打工者菲薄的收入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夹击着留守少年儿童的幻想
9岁的张湖君是河源龙川县黎咀镇梅州村小学仅有的两个学生之一,现在上一年级。
对于山沟里的梅州村来说,湖君其实是一个“大城市来的孩子”———她出生在父母当年打工的处所,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在当地幼儿园接收启蒙,去年下半年才和二姐张湖红一起回到村里。
她们的父母张建华与胡庆容在广州的制衣厂打工十多年,每人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底本也够一家人糊口,但去年元月胡庆容偶然查出患上甲状腺肿瘤,一年来看病吃药花去4万多元,几乎耗尽家中积蓄,三个女儿的学费成为这个家庭不可蒙受之重。
张湖君两姐妹被送回老家。从此,大都会与贫困村之间的宏大落差,在这两姐妹的身上投下格外鲜明的光影。
把女儿交给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之后,夫妻俩在村里待了不到两个星期便回了广州。之后的两周,小湖君几乎每晚都在哭,而姐姐的眼泪也差不多流了一个月。
“都是躲在被子里面哭,除了妹妹没人知道,还要安慰妹妹,说妈妈很快就会打电话回来的。”
半年后,茂名化州管桥镇三角车村的陈月辉也有了同样的遭遇。11岁的她和父母,厮守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年。
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土地寥寥,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去了深圳打工。8岁时,她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母将她接了过去,安置在龙岗区横岗镇窝肚村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里读书。
虽然是从一个村挪到了另一个村,但龙岗区窝肚村有个前缀“城中”。刚到那里时,陈月辉并不适应———没有了田野生活,离开了昔日玩伴,她整天闷闷不乐。
陈月辉不想离开,但父母菲薄的收入和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夹击着她的幻想。一家蜗居在一间出租房里,每月房租600元。而她在城市里接收任务教导,无法享受老家免费的待遇,每个学期需要支出近2000元。
无比迷恋,只能无奈
热爱画画的湖君将所有作品塞进灶间烧毁,留守让她歇斯底里
刚回来时,姐妹俩都听不懂老家的客家话,上课跟不上,跟同学也没法交换,异常孤单失望。“就只能闷在房间里看书,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湖红说,在老家最缺乏的就是友谊,所有的同学都要重新认识、重新交朋友。在广州时,湖红学舞蹈、钢琴,湖君爱画画,参加漫画比赛还得过省级的银奖。回到村里后,湖红没法跳舞了,湖君也不再画画了。胡庆容一开端还经常寄画笔、画纸和漫画书回家,鼓励湖君持续画画,但她后来却表现出强烈的抗拒。
“妈妈你再寄画画的东西回来我就受不了了!”在电话里,湖君对着妈妈歇斯底里。
再没有老师同学和她一起分享作画的乐趣,再没有人赞美她、艳羡她、给她光荣与嘉奖,不久,湖君就把自己所有的画都塞进灶间烧掉了。“不画了,画了没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