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这座园子似乎永远都在夕阳之中。
150年的时间,定格了西洋楼的断壁残垣,也将世人印象里的圆明园局限为“一个王朝的凄怆背影”。
一束追光灯以外,现实中的圆明园从未真的“定格”。核心遗址区内,缭绕着“修复”、“重建”还是“放置”,争辩不休,无可调和;核心遗址区外,早已不是昔日的湖淀莲荷,外来人口凑集的“城中村”在园林区域内盘根错虬,几十年来已形成“合围”之势。
而在计划者眼里,圆明园外围总长近二十华里,面积合计五千多亩,是北京“五环”以内最后一处没有开发的上佳地块,“上风上水”,前途无量。
“背影”,即将转身?
圆明园遗址圆明园外好大“圆”
遗址相邻处,十年城中村。
正在上报北京市计划委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行计划》计划范畴约125.26公顷,分为西南、东南、东北三个片区,拟建设圆明园主题公园、宫门广场、综合服务区、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据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流露,该计划有助于完善北京作为一个世界城市的文化系统,通过审批的把握有“八成”。“你去看看圆明园外的城中村,就知道保持现状是多么不负义务的做法。”在文津酒店的办公室里,项目计划负责人李季提出建议。记者循言寻去。
一个个封闭的小社会
在公交厢白旗站下车,紧贴着圆明园有条混杂行驶着货车、小三轮、自行车的泥沙路。路的一边是铁丝网,隔开车流咆哮的五环路;另一边是迷宫般的城乡联合部,宛如无数根毛细血管,延向圆明园的浓荫树盖深处。走不多时,“村”自身布局依稀明朗。
第一层,离外界最近的房屋、街道,以“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人群)聚居的“大学生公寓”为主,较为干净、齐整;再深入些,进入由理发店、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构成的“商业圈”,为这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供给生活材料;更深入一些,就进入“村”真正的核心,即以外省某个市、县或乡为单位自然形成的外来人口聚落,他们才是圆明园“城中村”的居民主体。
这些村大同小异,包含有无数条分岔曲折的小径,由此延伸开,在数层圈围之中,交错散布着不计其数的巷道、屋棚、学校、幼儿园、仓库和工业厂房。
记者走入由安徽无为籍人口为主构成的“村”。“村口”散布着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屋顶长树的简易棚户。几乎每面房子外墙都贴着“吊顶刮腻子”小广告,喻示这里人口流动的频繁。
走进居民巷道,每个角落都有尖叫着的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奔跑,而成年人,或聚坐打扑克,或在巷道之间的铁线上晾晒衣物。他们沉默而机敏的眼光打在你身上,猜测着你这个外人的来意 常人很少会走进这里,所以记者就像外星人一样突出。
记者确实怀揣着一个机密。计划单位在采访时流露,假使计划通过,圆明园遗址之外将有600亩商业意义上“荒地” 居住意义上的“城中村” 被迁移出去,为大型旅游配套项目腾处所。然而,从东到西,合围一圈,每处村都符合计划者给出的描写: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与北京“五环”路之间,外来人口密集,多年没有拆迁,环境脏乱差亟待整治 沿着圆明园,穿行在一个又一个“村”,未来“圆明新园”选址地“落笔”在哪,记者毕竟无法确知。
教授笔下的“毒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