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5年,她开处方平均单张不超过80元,最小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她的看、触、问、听等微笑服务,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她,就是武汉汉口金桥社区医生王争艳。2009年9月25日,经过3万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两万多名医生中胜出,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王争艳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数百家报纸、网站先后报道、转载,数以万计的网民跟帖热议。她被群众爱称为“小处方医生”。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人们对王争艳的赞美,不仅是对她高深医术和高尚医德的敬佩,更反应了对进一步解决看病难问题的热切渴望。
● 看病难难在哪里?
2009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特别的体验运动,请19家著名大医院的院长分辨到其他大医院“当一天患者”,亲身感受普通群众是怎么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长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近7个小时,但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排队等候占全部就诊时间的95.1%。院长“看病”的经历,必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看病难的现实情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器重国民健康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明显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笼罩城乡的疾病预防把持和应急医疗救治系统基础建成,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推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药品生产、流通、监管系统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程度(6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程度(75岁),孕产妇逝世亡率、婴幼儿逝世亡率等多项居民健康指标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请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呈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应仍然比较强烈。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看病难,就是人们对看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满意之处的概括,仔细分析,重要“难”在以下四个方面:
到大医院看病难。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许多患者反应,到大医院看一次病,很难统计出要排多少次队,交多少次费。看一次病折腾大半天的时间,可真正用来看病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这不仅让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惫,对于老人、孩子、残疾人、孕妇等患者来说,更是苦不堪言。
挂专家号更难。由于对医生的具体情况不懂得,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病小病,总感到找个专家看看,心里更踏实。而大医院的大专家人数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为了挂上一个专家号,有的患者全家总发动、轮流排队挂号,有的则彻夜排队,更有患者发动一切资源找关系挂号。再加上由“号源”紧张引发的号贩子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使得一些热门专家号被炒到了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医药费用累赘重。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辨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加率分辨为16.0%和14.5%,比居民花费品价格指数增加率高10多个百分点。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累赘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全部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累赘沉重。
而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宽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巧单薄,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很多农民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路。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农民为了确诊病情或者寻找盼望,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累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