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以药补医”
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其正常运转,解决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问题,便容许公立医院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这就是“以药补医”的由来。作为一项补偿政策,“以药补医”模式曾经对增进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鼓励医院创收,履行收入归己,自行安排,客观上助长了医院的趋利性,带来了很多问题。据2008年统计,上海某大医院收入的三种起源中,药品加成收入占57.3%。为了实现这么高比例的药费收入,医院和医生自然会偏向于给患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多做检查等。“以药补医”已成为造成看病难、药费贵的重要因素。目前,医改计划提出要进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转变“以药补医”模式。
为解决医药卫生范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2009年3月,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白了建立笼罩城乡居民的基础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和任务,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指明了方向。
● 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的张大妈,以前看病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医院,最近由于腿脚不便,只好去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挺好,程度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设在城乡居民生活圈中,且数量众多、散布广泛,社区医生是居民的邻居、朋友,在进步医疗服务的方便性、可及性和把持医疗成本、改良医患关系方面有着大医院不可比较的优势。同时,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广泛应用基础药品、合适技巧,广泛开展健康教导、预防保健等运动,从预防为主、进步居民健康程度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因此,要切实缓解看病难,一个重点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保基础、强基层、建机制”的请求,推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接收便捷就医服务的首选,从而有效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近年来,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医疗条件明显改良,疾病防治才能明显加强。但仍然存在着医疗资源缺乏、服务才能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级问题,不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老三样”的程度;适应社区卫生服务请求的医疗人才不足;基础药物在社区医疗机构还未得到全面应用;大医院的患者还没有充分分流到基层。因此必须把“强基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系统,加快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活力构分工合作的分层就医格式,为宽大城乡居民供给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建设。要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全国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并配备必备医疗设备设施,改良就医条件和环境。积极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计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动,进步服务才能,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把城市卫生投入重点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合理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合理调剂和配置资源,既要将现有的一批小医院转型或改革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要领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加大基层卫生技巧人员培训力度。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系统不仅需要“硬件”的发展,更离不开“软件”——人才素质和才能的进步。要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良卫生人才到城乡基层服务,在职称提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也要鼓励大医院通过对口声援、人员培训等方法,帮助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进步医疗程度和服务才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