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药物制度在试行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
按照河南省的统一安排,从3月1日起,试点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对库存的非基础药物目录药品,需要在5月1日之前按照进价销售完毕。此后,试点基层用药,将全部销售基础药物。但是,307种基础药物,毕竟够不够用?
鹤壁市一位医疗界人士表现,根据调研情况,在307种基础药物中,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药,甚至还占不到50%。在最大的卫生院,常用的基础药物品种也就在180种左右,部分卫生院仅仅100种左右或更低。
“当然,这也有医生用药习惯扭转问题。以基础药物中有的品种,来代替本来常用的品种。”这位人士说。
但是,具体到患者,不少人却并不买账。“比如这个病人慢性病或者其他情况,习惯用一种药。但是这种药又不在基础药物目录中,这将造成病人的不满。”这位人士说,“假如某种药一些大制药厂没有中标,中标的是一些小厂,但是患者不认。你这里没有,我就到其他医院。”
来自河南省官方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307种国家基础药物中,约有100种是非习惯性用药,对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并不实用。剩下的207种药物中,配送率只有50%~70%。基础药物不足,影响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业务,导致大批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对此,河南省决定,由各试点省辖市遴选增补200种非目录药品,药物的具体品种,由各省辖市卫生局根据当地用药情况自行选定,6月15日前,增补药品务必配送到基层医疗卫活力构。
配送权的博弈,同样在刚刚过去的百日内上演。试点启动之初,河南省招标选择了20家配送企业。但5月份决定,在现有20家配送企业的基础上,再遴选80家信用好、范围较大的配送企业,6月底前,完成招标。同时,鼓励有资质的企业直接配送,容许基层医疗卫活力构选择多家中标配送企业配送药品。
配套机制亟待理顺
据记者懂得,目前,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是基层卫生院收入的重要起源。在卫生院的收入中,药品销售收入往往占到70%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90%,只有5%~8%是政府的财政补偿,而药事服务费一般不到30%。因此,基础药物制度中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对基层卫生院的影响是宏大的。
按照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履行基础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形成的“收入缺口”,将建立基础药物应用财政补偿机制,即由政府来“埋单”。
但记者调查懂得到,目前这一补贴机制,目前尚不明白。在鹤壁,公共卫生费在试点启动之初已经预拨到各个基层医疗机构。但其他补贴尚未明白。
在焦作,今年2月25日前,将中央和省补贴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873.9万元、城镇居民基础医疗保险上半年门诊兼顾费用460万元,提前拨付到了各基层医疗机构。并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推动基层医疗卫活力构综合改革和实行基础药物制度。
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缺口依然不小。据懂得,焦作市按照医改计划规定的“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贴”的措施,对各个医疗卫活力构收支和财政补贴数额进行了核定。全市核定经常性收支缺口后需财政补贴4754万元,其中六县市3950万元,五个区804万元。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补贴,到底补多少。”一家不愿意流露姓名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说,“过去医院卖药收入的利润在20%~30%,现在没有这个利润了,补贴却迟迟不见踪影。目前运营得比较艰苦,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郑州市中原区航海西路一家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说,政府目前对工作人员的部分工资进行了补贴,但药品零差价销售部分的补贴还没有到位。
事实上,不仅河南,这一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广泛存在。据介绍,在九部委的实行看法中,对于基础药物在基层履行零差价之后政府如何补贴、中央与处所各自的出资比例是多少、是各出一部分还是重要由处所出、补贴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确保补贴到位等要害问题,政府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记者万军伟 李文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