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贫富,都应安静、体面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这不仅关乎生命的基础权利,也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位朋友的父亲年逾八旬,肺癌切除术后转移,同时伴有脑血栓后遗症,终日卧床。先后雇了几个保姆,都嫌麻烦辞职了。接洽了几家医院,没有一家愿意接收。无奈,老人只能住在家里。虽然家人可以料理生活,但癌痛的折磨却无法解除。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老人苦楚不堪。
据报道,北京老年医院近日开设了“生命关心病房”,重要为绝症晚期患者供给迁就治疗和气终照顾,这是北京首家开展临终关心服务的公立医院。但遗憾的是,病床仅有30张。对于宏大的老龄人口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生老病逝世,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医学研究显示,人在60岁以上,耗费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所用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费用是在人生最后一个月花费的。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0%。据预测,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人。而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定带来疾病累赘的增加。尤其是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逝世亡是生命的终点。所谓临终关心,是指为临终患者供给全面的关心与照顾,从而使其生存质量得到进步,能够在舒适安定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是医学人文精力的体现。长期以来,对于很多身患绝症的老年病人,临床医学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虽然延缓了其逝世亡过程,但是,这种只关注疾病而疏忽病人的偏向,既给病人带来了苦楚,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累赘。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医学理念正在产生变更。传统医学的目标是治愈疾病、避免逝世亡;而新医学的目标则是避免早逝世、安详逝世亡。新医学从单纯寻求延伸生命转向对人的整体关心和生命质量的进步,从单纯治疗转向治疗与关心并重。因此,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禁止和延缓逝世亡,而是给逝世亡以安静和尊严。
我国事世界老龄人口第一大国,但临终关心机构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这种现状如何才干转变?
专家指出,我国公立医院的数量并不少,重要问题是功效和布局不合理。目前,很多二级医院和企业医院病人不足,生存艰苦。如果政府合理领导,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老年保健或者临终关心医院,既可以弥补市场空白,也可以盘活国有资产。同时,政府还应加快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撑和领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临终关心范畴,从而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满足大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当然,临终关心既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还面临着城乡差距、未富先老等难题。在美国,80%的老人逝世在医院,可以享受到临终关心服务。而中国的国情不同,国力也达不到,居家养老仍是重要养老模式,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一部分老人的温饱尚未很好解决,更谈不上医疗护理。但是,无论如何,建立中国特点的临终关心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紧急的课题。因为,一个人无论贫富,都应安静、体面、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这不仅关乎生命的基础权利,也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