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许多患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病,同样的化验项目,在这家医院查过一回了,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时还会被请求重做一遍。浪费钱不说,更浪费时间。
这种情况将渐渐成为历史。卫生部日前下发通知,请求各省区市同级医疗机构之间要于今年底实现医学影像材料互认和惯例临床检验项目成果互认。此前,已有部分地区的医院进行了试点。
“一单通”试点进展如何?能否减少重复检查?还存在哪些障碍?本版从今日开端推出“重复医检何时了”系列报道。
同级医院患者检验成果“一单通”在北京市早已不是新鲜事。这项政策在北京三级医院履行已有4年,在二级医院也已有两年。它是否切履行得通?市民是否买账?“一单通”真的是一通百好吗?
近日,我们走进北京的几家医院,进行了体验。
体验“一单通” 基础行得通
据介绍,“北京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成果报告单”上标有星号(*)的项目,临床生化、血液、免疫等3个专业共31个项目标检验成果,可在北京市50家三级医院和19家二级医院履行成果互认。这一举动,被称为“一单通”。
“一单通”里,血惯例检查是最常见的一项。我们决定到朝阳区的民航总医院做个血惯例检查,再去其他同级医院看是否能够认可。
7月23日下午3点,我们来到民航总医院的内科二诊室,花16.5元做了血惯例检查。30分钟后,拿到检查成果时,顺便问了句:
“大夫,这里的检验单在别的医院也能用吧?”
“原则上应当可以,不过也要看医生的诊断。”
第二天,我们拿着化验单来到了朝阳医院呼吸科门诊,问医生是否能够用前一天在民航总医院的检验成果,医生看了化验单后说:“单子上反应没什么问题,这都是卫生部的指定医院。血惯例检查成果一般3天之内都可以参考。”
这位医生还表现:“互认能不能实现,要害要看病人现在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之前的化验单上的成果是否相符,不能影响诊断疗效。”
履行已四年 多数人不知
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有关材料显示,如果“一单通”真正得以实现,患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将会减少15%。“一单通”中规定的检查项目少则一二十元,多则数百元,如果真能“一路畅通”,确实能省不少钱。那么,对于这样惠民的好事,患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李慰是“一单通”的推重者,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看病时就享受过这个制度带来的方便:“一是方便了患者,省钱又省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经常来医院看病,互认以后就方便多了;二是在必定程度上监督了医院,以前化验单上标明只在本医院有效,现在化验单能在各医院互认了。这样一来,医院就更加重视检验成果的正确可靠。”
李大爷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好政策能落实,百姓当然欢迎。然而,患者中仍有不少担心的声音。
正在民航总医院检验科带小孩验血的杨女士听说过“一单通”,去年她的一位朋友辗转在北京大学国民医院和协和医院之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也确实因为“一单通”省了不少钱。“但我现在想想挺后怕的,医生当时说检查间隔时间有些长,建议重做,朋友保持没有重做。要是万一出了什么事,可怎么办啊。”杨女士表现,以后遇到大病还是不省这些小钱,买个“保险”。
在垂杨柳医院就诊的呼女士表现,检验成果能否互认最终还是要医生决定,“医生毕竟是专业的,咱们也不懂。哪些检查要重做,哪些可以互认,医生应当会有个断定。有的病人出于慎重考虑,还是会再做检查。”
不过,更多的人则表现,基本不明白有这样一个政策。提到“一单通”,多数市民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真的吗?我在这家医院化验的成果,到另一家医院还有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