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丹
一场改写历史的中法友谊赛,两个武汉男人——邓卓翔和曾诚让全中国的爷们儿挺直了脊梁。
从留尼旺回国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曾诚。和球场上的张扬不同,生活中的曾诚是个沉默寡言的帅气小伙,这也与他的曾经长时间的替补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必定的关系。
鏖战记忆竟是空白
尽管全场充满着观众的呐喊声,但终场前面对法国队暴风骤雨般的反扑,镇守中国队最后一道闸的曾诚叫嚷队友的吼声,仍然通过电视转播清楚地传回了国内。
“我算是比赛型的球员,到了场上就容易投入,当时也没多想,只剩一点时间了,就感到怎么也要守住,绝对不能给对方进球,估计喊得比平时更凶了吧。”回国后,谈到当天在场上的情况,特别是与法国这样的大牌队伍交手的经历,曾诚竟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就一心想着比赛,法国那边的确有不少球星,我也是赛后才听说亨利找我们队员交换球衣,但在那个时候真是没心思注意这些细节。”
如果不是杨智因故缺席本次赴法热身,曾诚很可能失去这次一战成名的机会。从本场的出色施展可以预计,杨智回归后,这两人不可避免面临直接竞争。“我们几个门将各有特点,我会服从教练的安排。”曾诚表现。
18岁被迫远走印尼
曾诚接触足球比较晚,11岁才开端踢足球。“当时是上小学的体育课,刚开端踢的是后卫。”曾诚回想说,后来因为个头高,很快转型为门将。
虽然入行迟,但由于禀赋不错加上曾诚对足球也感兴趣,练得有模有样。18岁那一年,曾诚被调入武汉俱乐部一队,不过,他当时只是三号门将,联赛中基础出场无望。
在这种情况下,曾诚的巴西经纪人庞贝尔帮他接洽到了印尼联赛的苏拉巴亚队,他也是中国效率这一联赛的第一人。
留洋印尼的五个月,曾诚受益匪浅,至今都是一个难忘而美好的经历。“让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达到印尼的机场后,俱乐部组织球迷为我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他们甚至把我举了起来,一路抬到大巴上,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曾诚说,最让自己意外又激动的是,在自己的联赛首秀中,当本队大比分领先后,全场4万多观众统一地高呼“换上曾诚”,要知道,他当时才来没几天。
杜伊曾是他的伯乐
在去河南建业之前,“替补”一度似乎就是曾诚的宿命。2005年下半赛季,由于武汉队门将受伤,俱乐部召回曾诚,曾诚很卖力,不久帮助俱乐部博得了中超杯冠军。在接下来的赛季中,虽然曾诚成长了很多,但新门将邓小飞的到来,让曾诚再次做回替补。
一个在中超没有出场机会的新人,却在后来成了国奥队的主力门将,这和杜伊的信任以及守门员教练哈威的器重不无关系。
当时,国奥的主力门将是王大雷,曾诚是个少言的青年,对自己也没有足够的自负。到了国奥队后,哈威发明曾诚很有特点,平时在他身高低的工夫很多,还把曾诚推荐给杜伊。
杜伊发明了曾诚的不自负,他故意在全部队员面前褒奖曾诚,渐渐地,曾诚敢于在场上大声指挥队友了,“我自己后来也发明,到场上不太一样了,变得张扬了。”曾诚说。
父亲是心底一道疤
中法大战结束后,曾诚一回国就赶往武汉的家里。“这么多年都是这样,没有特别情况,我都会回家,尽量多陪陪我妈。”曾诚告诉记者。
家庭是曾诚不大愿意触及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父亲这个略显陌生的称呼,是他心底的一道伤疤。
记者懂得到,曾诚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父母早在曾诚几岁时就离异了,此后母亲一手将曾诚抚养成人。知道母亲的不易,曾诚从小就很懂事,凡事都服从母亲的意思,只有一件事他没有听母亲的话。“刚踢球不久,看我训练很辛苦,而且母亲认为学业重要,就反对我持续踢球,后来由于我的保持,她就没再反对了。”
别的男孩子都是父亲领着去练球,曾诚说,母亲由开端不懂球,为了看他的比赛后来竟成了半个专家,而且一直给他坚定的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