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起来很不雅,其实很实在。
我在朋友眼里是属于缺心眼的那一种,他们经常磕碜我。我不太爱好拍马屁,偶尔拍一次马屁,被他们抓住,可不得了了:“得了吧,还倚门卖笑呢,就你那一副嘴脸,要是性别栏里填一个“女”字,两辈子你都嫁不出去。
所以,我一直很少拍马屁,因为拍马屁是一项难度系数极大的运动。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双方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以示尊重;二、蒙古族骑手逢烈马便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遂乘势跃上马。是骑手的习惯,熟喑马的性格;三、蒙古人爱马,如马膘肥体壮,则两股隆起,所以见骏马,爱好拍着马屁股奉承一番。由此可见,最初“拍马屁”是一种风气,并无贬义。
然而风气经过进化发展,就逐渐变成贬义了。趋炎附势的人看到高官或权贵策马而来,不管该马优劣如何,便抢上去拍着马屁股奉承一番:“大人的真乃良驹,大人的真乃良驹!”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谄谀、奉承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拍马屁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马屁拍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文章可算精妙绝伦,千古传诵,但却是一篇言过其实的文字,这是是他初见韩朝宗时的一封自荐书,为什么我们的诗仙都肯低头来此一拍呢?韩朝宗是当时识拔进士的官员,地位极不一般,因为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推荐才做了官的。李白也盼望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盼望不受世俗科举制的束缚而获取功名。李白马屁文章发出后,我们在文献中及李白的经历中并没有发明那个“文章之司命,人物之衡量”的韩朝宗为李白做了些什么?所以李白在《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一句“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就是是对往事的追悔。可见李白虽诗有谪仙之气,但也逃不过人间烟火的窠臼,为实现自己的幻想也不惜屈尊拍上一次马屁。
李仙人有求于人,不得不拍一次马屁,虽未如愿,但却拍出一篇传播千古的文章,这个马屁拍得可谓空前绝后。也成绩了韩朝宗英名千古流芳,不然后人谁知道韩荆州是谁谁谁啊!其后人应当感谢我们的李仙人了,韩的故乡也可以以此文大作旅游文章,也出个十亿几十亿的国民币开发一下子了,官员们也可弄个形象工程来升一下官了。这也算一段佳话。
孔子的学问及修为,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们无法望其项背,虽然孔子不知道什么是网络,什么是3G,什么是世界杯。但他老人家拍马屁的工夫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有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这是孔子在朝廷的表现,进到朝廷里,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像找不到自己的地位。不敢在门的中间站,不敢踩门槛,大气都不敢出,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拍马屁的程度也是出神入化,他老人家自己也对自己的奉承奉承遮蔽一下:“事君尽礼,人认为谄也。”谄也,就是拍马屁也。
这是对身居高位的人的敬畏,倒也不失尊严。
超级无厘头专家周星驰在《鹿鼎记》也有一超级马屁台词,传播甚广:“小弟对你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天地可证。日月可鉴啊!”拍马者唾沫星子飞溅,被拍者晕乎乎不知所以然。
有人把拍马屁分为三个等级,在下记性不好没记明白,根据印象,照葫芦画个瓢,联合自己的想法,也给他分一下类:一、没文化的拍法,也叫初级拍法。见到马屁目标,不分青红皂白,抡起胳膊就拍,拍合适了,得一大便宜。拍不合适,就砸了,弄一鼻子灰。这种拍法很没文化,就是通常说的那种,很容易拍到马蹄子上,被马踢了脑袋。二、有文化的拍法,马屁目标有什么需求,先心中有数。你痒痒了,我就先给你买个痒痒挠子,大不了用手给你挠一下;马屁目标家煤气没了(也不知道人家怎么知道的),立马就有送煤气的给你送家里;马屁目标爱着爱那,统统知道,统统给你备齐了。这种拍法让被拍者很是受用,若是客户,拍马者如鱼得水,若是领导,拍马者定能连升三级;三、超有文化的拍法,马屁目标爱好钓鱼,他也买一鱼竿,埋伏在那里,煞有介事的钓鱼,终于等到目标来了,呵呵,一来二去,马屁拍成了,目标达到了。这种马屁手真是五百年出一个,拍马于无形之中,象一等一的剑客,化无剑而有剑,看似毫无技巧,毫无章法,其实这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乾坤大挪移的第七层——无极心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