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也有类似的策略运用。一个灾难大片的外壳,实际上没有行标准灾难片之实,是一出“母女相认”的苦情戏。故事和人物再度与导演保持了适度的距离。由于项目来自地方政府的动议,包括一半的影片资金,如何在地方政府的要求和可看性上谋取平衡,就成了一个最大的挑战。冯小刚巧妙地将两次大地震设为全片大情节线上的戏眼:一个家庭因唐山大地震而破碎,又因汶川大地震走向了弥合。同样是剧烈而残酷的天灾,不一样的是国家的实力、政府的能力和民众的素养。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结构,无疑昭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巨大进步。好了,接下去就该解决可看性了。我不得不承认影片开始不久那场废墟上的生死抉择,就已经垫下了足够揪心的力量,并成功地激起了我欲知后事的急切。人生一大惨事就是活着、却天各一方,骨肉分离。而当其中竟还有着一方的悔恨、另一方的误解,就更让我们觉得不堪。影片用两条平行的线索,将母女两人震后貌似正常实为压抑的生活呈现出来,不仅为了赚取一把辛酸泪,更是为了告诉观众:家园毁了可以重建,甚至残疾也可以克服,唯有挚爱的人一旦离去,心灵才从此沦为了“丧家之犬”。正如影片中母亲的那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朴素,却异常深刻。就此,冯小刚把一场天灾,调教成了一场人性的挣扎,调教成了爱与被爱、赎罪与感恩的对话。真是悲歌一曲,洗彻心灵。《唐山大地震》在唤起我们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检视家庭关系、修补亲情友爱的愿望。
扎根本土市场 就是走向世界
冯小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通俗剧的成功。这至少表明,在现阶段的中国,大众的观影趣味仍将集中于有明确指向的作品。对强烈的戏剧冲突、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性格、明快的叙事节奏、唯美的画面处理、浓烈的煽情手段、主流的道德立场,有着比较深刻的依赖。这并不意味着通俗剧创作就是一项简单而机械的工作。事实上,每一个进入这种创作的导演都会面临巨大的智力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讲,拍艺术片是和自己博弈,拍通俗剧则是和大众博弈。要牢牢抓住大众的注意力,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而目前,学界、业界对此都还没有展开系统的工作。
据统计,2009年我国电影的票房收入是62.06亿元人民币(2008年为43.41亿),历史最高,居全球第九位。该年共出品456部影片(2008年为406部),居全球第三位。2009年进口影片所占票房比例是43.4%﹙即62.06亿元的总票房中,有将近27亿元来自进口影片﹚。今年上半年,全国票房总额48.4亿元人民币,共出品288部影片,国产影片亏损率达到70%。2009年美国电影总票房折合人民币673.82亿元,居全球第一,影片出品数500部左右,居全球第二。
再看一组数据,2009年全国影院银幕总数4800块左右。截止今年上半年,银幕总数达到5300块左右,平均25万人一块。2009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不足50%。美国银幕总数4万块左右,平均8千人一块。日本、韩国,平均2万人一块。
从两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两年来中国电影从软件到硬件的爆发性增长,这表明产业扩张进入了一轮加速期。但巨大的影片出品数量与实现的票房数额之间,也存在着同样巨大的落差。与美国相比,影片数少了五十部,但票房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别说我们的票房中还有将近一半来自进口影片的贡献。而银幕数的严重匮乏,一方面反映出了增长点所在,另一方面又使不到五成的平均上座率分外尴尬。这些都确凿地显现出国产片的总体盈利能力堪忧。今年上半年,全国票房再破纪录,但国产影片的亏损率达到70%。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是少数人赚钱,绝大多数人赔钱。这样一种超高风险的市场环境,极可能导致产业链的畸形而最终崩盘。要解决这个问题,固然必须制片、发行、放映,三管齐下。而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创作者们则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毕竟对电影而言,内容为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