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寻找构建诚信体制的有效路径时,我们把诚信归依到道德路线,用好人好事、好汉榜样作为建立典范和开辟诚信体制的构建道路。不可否定,从正面的宣传角度入手,可以让我们的精力从一个混乱的时代逐渐走到有着道德主线的时代,可以让我们再一次从人性本善的角度信任他人,可以让我们把高尚当作一种人生目标。但,今天的时代不是五讲四美的时代,不是政治挂帅的时代,而是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在一个趋利避害的经济利益社会,怎样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怎样用建立好汉典范来构建诚信社会?我想,这仅仅是国人们的一种美好假想而已。这种假想还停顿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代,它不符合今天这个多元的社会。
不可否定,从好人好事的典范事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社会的美好盼望,但从丛飞的事例、江诗信等人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这些人群的巨大,同时触摸到这个社会令人某些群体不可思议的坚硬、冰冷甚至是令人失望。
湖南湘潭大学的文花枝事件,又一次向我们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从她朴素的言语中,并没有把行动与道德挂上高尚的涵义,仅仅只是认为这些都是她应当做的,而让我心存忧虑的是,为了建立典范,大批的消息媒体、政府官员等角色硬是要把行动赋予上神的色彩,让人景仰和敬畏。难怪花枝说,我不想当好汉,在人们的眼中,好汉不是人,而是神。我们不得不审视某些利益团体居心良苦的建立榜样典范的另一重涵义了。在这种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典范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利益团体是否属于诚信行动?
构建诚信社会,是一个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和应当浮现的一种状态。它是人类逐渐发展过程中,利益博弈的一种最佳状态,我们憧憬诚信社会,是因为我们屡屡受到社会不诚信的攻击、包围,但构建诚信社会不能依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一挥而就。我们需要逐渐领会到诚信社会的温度,从心坎深处认可诚信的重要性和必定性,而不是仅仅依附外在的处分机制和道德宣传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行动。诚信社会不是共和社会,它只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征状态,它不是道德的乌托邦,不加甄别的信任所有的事物。诚信社会只是社会状态的主流形态,我们不可苛求社会的所有人都诚实守信,我们更不能苛求社会的人群在任何时候都诚实守信。正如社会学家所言,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大多数的人仅仅只是在利益分歧之时的一念之差。而这一念之差就决定了是否诚信的问题。我们如何把握这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最能反应人的本能,而人的本能是什么,则千奇百怪。关于人的本能问题和在什么状态下浮现诚信行动,是构建诚信社会重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在没有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的情况下,提出构建诚信社会的方法、策略等法律手段、道德路径,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势主义状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