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解开这个谜团容易。
昨晚,作者的《西路悲歌》。点击者寥寥。我点击浏览了,许多故事情节曾在新浪网和中华军事网上读过。当然,我首先对作者提出的毛泽东“借刀杀人”的观点表现猜忌。
我翻阅了一下《中国共产党重大史实考证》,我认为《西路悲歌》作者的观点绝大部分是站不住脚。
我点击搜索了作者所谈到的关于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阐明》,网页上立即呈现了不少关于西路军的相干内容。即作者所写到的内容,作者仅仅是组合了一下文字而已(至少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多个名字)。李先念在《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阐明》中重点谈到西征是根据中央的唆使,而不是接收张国焘的逃跑主义路线,并没有谈及其他方面。
作者大批引用野史来谈西路军西征这段史实,在观点上是站不住脚的。文章用三个例子谈到毛泽东借刀杀人。这三个例子分辨是:西路军失败、东征打消刘志丹这个“地头蛇”、皖南事件借手消灭项英。
首先,要从遵义会议谈起,遵义会议宗旨是:“军事路线决定政治路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军事路线放在第一位,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全权指挥,张闻天任总书记。
其次,为什么要西征?作者重点谈到的内容就是为了削弱和消灭张国焘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在红军实力还相当单薄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会这么干?遵义会议是关系红军生逝世存亡,那么西征就意味着“整人”?这些决定都是毛泽东一人决定的?事实上,遵义会议之后,军事民主渐成风气,并非一个人的所能决定的。
红军进入清海、甘肃等地也并不是从西征开端的。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就进入过青海等地,时间为30天,人数大约15000人,总指挥萧克,重要任务是筹粮。由此可见,西路军的重要任务仍然是筹粮,打开国际通道,直接得到苏联的支援。为什么是西征而不是东征呢?东面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实力远远比马步芳的部队要强盛得多。当时,红军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喊的口号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从西安事变的史料中不难看到,红军与东面这两支国民党部队基础上保持“和平相处”的态势,这不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军事的需要。
而西征进入马步芳所把持的地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马步芳属于处所军阀,独霸一方,有点类似于“三不管”地带,从双方实力对照来看易于消灭。
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低估了敌人、毫无后援等等。决策的失误,也应当归结为中央。
毛泽东在见到返回延安的徐向前时,第一句话是:“不怪你,这是中央指挥的失误。”
作者谈到小说《刘志丹》是禁书。除了《毛泽东选集》和教科书外,试问“文革”期间哪样书不是禁书?
陈昌浩又是一位大好人了?作者怎么不说,陈昌浩在徐向前的面前,把徐向前的妻子作为特务杀害了的事实呢?在川陕根据地,陈昌浩清洗革命队伍,杀害自己身边的同志至少有几百人之多。况陈昌浩本人在长征中一直偏向于张国焘的主意,也就是说类似这样的人,从党的历史上来看,是不可能再得到重用的。在根据地清除“AB”团运动中,杀人最多的一个是陈昌浩,另一个就是夏曦。作者不顾事实的乱谈一气,并非尊重史实。
在作者眼里历史被重写了一遍。其实,凡是看过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人,都会认为张国焘起初是一位社会改良者,从南昌起义到后面的种种言行,基础上能够看出他是这样一位人物。这个人野心很大,类似于张国焘这样的人,早已被打入历史耻辱柱上了。1979年张国焘逝世于加拿大老年公寓里,逝世时身上盖着几张报纸御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