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和韩寒一样怕被命名
一面被说成是上海世博会的宣传片,一面又传出“由于韩寒的言论过激而导致审查受阻”的消息,完整抵触的两个润饰语戴在贾樟柯的新片《海上传奇》上,就像这些年,他与官方和资本的关系似乎总比电影本身更容易引起争辩一样。
贾樟柯的新作品《海上传奇》是讲述上海记忆的一部纪录片,由画家陈丹青开篇,作家、赛车手韩寒结尾,通过杜月笙之女、曾国藩外孙女、上官云珠之子等18个人物的经历,讲述上海这座城市里曾经产生过的革命、战斗、暗害和爱情。影片将作为世博会的常驻影片,于7月底进驻中国馆,展映3个月。
由于新片在7月初进入院线发行,贾樟柯这些天每天要接收四五场专访,大部分时间在答复类似的问题,讲重复的话。就像每次发行新片,总会有人问他:你的电影是不是给外国人拍的?“10年前我就在讲这个问题,10年后还是重复。”
试图突破的贾樟柯,上一部电影《24城记》被称为地产商的“广告片”,新片则因为与世博的关系又被人视作“宣传片”,他的商业片打算被看成“让步”。
“我和韩寒一样,我也怕被命名。我盼望还有才能和心态去尝试一些陌生的东西。”40岁的他这样说。
“世博是一个标记——上海基础上被笼罩了”
中国青年报:在你眼中上海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贾樟柯:上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传奇之城。我一直把它看成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舞台,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那里演出,它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1949年之前,上海可以说是个国际性的城市,1949年之后变成了一个国内的大城市。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上海盼望回到国际性都市,金融可以做到,但文化回到(那时候)很难。
世博会对上海还是有转变,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通人可以去分享。但问题就在于,文化意义上的上海基础被笼罩了,过去上海的记忆载体,可能只有河流是拆不掉抹不掉的,它还在奔跑。
中国青年报:所以1949年之前的这段历史最吸引你?
贾樟柯:包含1949年之后。我跟上海的接触有阶段性的变更。小时候知道上海,是不带情感的,它就是一个城市,跟我一个山西人有什么关系?读大学以后,开端对历史感兴趣,也因此对上海感兴趣。那时我就想拍故事片,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想拍个纪录片,因为很多人还在世,想听听他们眼里的上海。1998年毕业后我就去拍《小武》,关注当代现实了,没有什么契机。
世博会就变成很重要的一个机会,上影厂的任总(任仲伦)给我打电话,说小贾我们一起拍个上海的电影,故事片也可以,纪录片也可以,拍现在也行,拍过去也行。
中国青年报:你不太盼望别人称这个片子为世博会的宣传片?
贾樟柯:它不是,它是世博的驻会影片。宣传片承担的功效是宣传世博会,这个电影不具备这个功效,也不是为这个拍的。
中国青年报:会不会因为“世博”这个帽子,在拍摄和后期会受到一些限制?
贾樟柯:从世博局到上影对这个电影的定位都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导演的作品,只有给导演更多的自由才干拍得好。因为有这样的共鸣,知道它是一个展出的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供给方便外,没有任何限制。
中国青年报:有一种说法,这部片子在内容上有揣摩官方纪录片底线的意思,可能再迈半步就不行了。
贾樟柯:可以这么说。这个电影对我来说还是有敏感尖锐的一面,特别是谈到1949年、“文革”时。不过我还是很惊讶,大家都抱着保护的心态讨论这个电影的审查问题,最后很顺利,就是时间比较长一点,大概有1个月,但最后基础完整地保存了电影原貌,有个别的字眼转变,不会太大。当时上影厂也搞不太明白我的态度是反讽、遗憾还是迷恋,我也不知道我的态度是什么,它就是很难割舍的一个记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