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好挤在地铁公车里,虽然有些拥挤,但是你可以安闲的看看帅哥美女,看看那对老人为什么在窃窃私语?看看那对热恋中的情侣脸上浮现的红晕,看看那个少年无私的玩游戏,看看那个白领职员模样的中年人疲惫昏睡的神色,或者,他太困了,偶尔把头歪斜地靠在陌生人的肩上。
但是汽车把人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在漫长的下班路上,缓解了拥挤之苦,但也失去了观察人情世态之乐。
所以,德国一位哲学家说,汽车让人感到孤单。现代人已经非常孤单了,封闭在狭窄的汽车空间里,这种孤单感更加深入。
主持《今日说法》的张绍刚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他不爱好汽车。他的理由让我感同身受。即使有车,他也尽量少开,而是下班后乘坐地铁,怀揣一本书,心无旁鹭地从北京西边的中央电视台一路读到北京东边通县的家。不用考虑是否堵车,不用考虑是否会出交通事故,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今天工作的余味,让漫流的思绪随便奔涌。
但是开车后,这种在地铁里浏览的乐趣便没有了。你必须聚精会神的开车,担心雨天路滑,担心红灯,担心那个蛮横驾驶的司机等——如果没有上帝保估,谁能说开车不是更增加了人的不安全感?
我信任汽车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倒退。生活确实越来越舒服了,但是人也越来越变懒了。常期开车后,三四百米远的处所,许多人也要开车走一趟。殊不知人体器官,用则进步,不用倒退。不运动的成果是大肚腩长起来了,高血压多起来了,脂肪肝产生了等等。
所有的养生专家在告诉我们,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方法。这是缘于人类早期从树高低来处,站立行走的快感。走路的过程是平复心情,增进血液循环,锤炼四肢柔韧度,均衡身材全面生长的的最好手段,但是以汽车代步,逐渐让人类越来越远离这种最基础的健身方法了。
汽车有那么多的毛病,但为什么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要倾尽家财去购车,甚至借贷购车呢?
我想不外乎两点:
一是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确实不发达,拥挤的条件简陋的公共交通确实让人忍无可忍,成果把市民都逼到去购置小汽车上了。这需要政府器重公共交通的城市建设思路先行。
二是这是一个炫富时代。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以前社交印象比的是穿什么衣服,现在比的是有没有私家车,甚至开什么样的车。一个社区里的邻居也是互相暗地里竞争,竞争的成果是不管汽车有没有用,为了面子,大家争先恐后地去购车。
于是,全部中国象西方发达社会一样,重新走上了汽车时代。我们把这叫作繁荣文明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甚至称为富饶的象征之一,哪怕为此,汽车时代带来了高污染,拥挤的空间,人与人的疏离感以及资源的极大耗费等。
似乎这些大力发展汽车的理由很正当,比如只有满大街上跑着汽车,才是我们的现代化;只有中国人人拥有汽车,才干更大的扩大内需,增进就业。
但是,北欧等许多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反倒正在弃离汽车。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德国一个小镇履行无汽车生活。全部小镇不容许有一辆私家车(除非那些必不可少的公务用车,比如救护车。)小镇居民出行靠大批的自行车,通往外界的是每隔十分钟一趟的火车,非常方便。
在没有汽车的小镇上,婴儿可以放心的摇摇晃晃的从道路的一头跑向张开双臂的母亲,滑板少年可以放心的骑着滑板从街上轻快的滑过,老人可以安闲地手拉手安闲散步……这样的生活图景多么好啊。
有些人会问,不大力发展汽车工业,那么就业怎么增进?
答复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富爸爸和穷爸爸中一句经典的话:所谓的社会财富是这样增加的,牙医进步了收费,所以必须看牙的律师没有措施,也跟着进步了收费;而律师进步了收费后,必须打官司的商人没有措施,也跟着进步了收费;商人进步了收费,必须买东西的老师没有措施,也只好进步了教导收费……当各项收费进步,政府没有措施,只好大力征税,所谓的繁荣社会就这样产生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