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刘细君的下场也就是王昭君的下场。所以说,昭君出塞绝对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浪漫,像现在一个女孩嫁给老外一样,全家人都兴高采烈,认为嫁给了财神,嫁给了自由,嫁给了天堂,至少许多人是这种理念。虽然涉外婚姻也有悲剧产生。
当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从国家民族的大局看,王昭君无疑是有功之臣。明朝有诗人借王昭君之口写道:“将军仗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逝世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如果昭君出塞是怀有这样的为国壮志的,那么她无疑是最巨大的巾帼好汉,她是古代中国的南丁格尔。
汉元帝的和亲政策应当受到确定和夸奖的。虽然史书对他的评价不无微词,说他“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召温雅,有古之风烈。”
对昭君出塞作出精辟论断的是当代历史学家剪伯赞先生,他说:“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批准这样的见解。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爱关系,不能向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们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基础和意识形态,重要的是依附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重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照,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良,和亲就是改良封建关系的一种方法,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斗政策总要好得多。”
总之,那种把王昭君进宫看作她本人的莫大造化的观点,认为王昭君是丑女的观点,认为汉元帝选嫔妃是靠画像的观点,认为王昭君自请和亲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的观点。王昭君毫无疑问是当时的一流美女,是当时的德女,是当时的才女,她是作为大汉的使者被派往匈奴的,她肩负着保持汉匈和平的重大使命。她在匈奴宫中地位是高的,环境是好的,待遇是高的;但处境是不自由的,她是呼韩邪及其儿子的高级奴婢。从她个人的角度看,这是她的悲剧;从大汉的角度,她为国家与民族作出了宏大的就义和贡献。就义了她自己,换来了边境的安定与和平,她是那个时代的女功臣。 相关阅读